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中史科修訂課程值得支持\桂松

時間:2016-10-29 03:15:38來源:大公網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讓初中學生在短短數年間學好它,難度很大。中史科教學因而產生許多爭論,不足為奇。

  教育局有鑑及此,近年着力探討這個問題,終於提出了中史科修訂課程大綱,教育界人士(特別是中史科教師)頗為關注,對該大綱有褒有貶,儘管一時未有共識,但已受到重視,畢竟是可喜現象。

  這一回的修訂別具特色,最明顯的是對史學「厚古薄今」的原則改為「今古並重」,這是教學上具方向性的轉變。過去過於側重古代史,近世史和現代史的教學分量約佔中史的三分之一,學生固然感到乏味,亦因對近代史不甚了了而難以認識國家的今天從何而來。將近代史和現代史的教學增至兩個學年,由於這個時期的史實同當代比較接近,學生容易理解,感到有趣,更重要的是有助於學生正確認識祖國的今天和明天。有人擔心這種改變會使學生對中國古代的認識更為淺薄,這是不必要的顧慮。中古史不但年代久遠,史實亦較為抽象,學生只需了解其梗概,不必詳細探索,這樣反而容易掌握歷史命脈,從而擺脫繁瑣史料的困擾,教學上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在中史中引入「香港史」,這是課程大綱另一個重要的修訂項目,預料會獲得支持。香港從來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不過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出現有異於中國內地任何城市的特殊變化,最明顯的是一八四○年鴉片戰爭後,香港被英國侵佔長達一百五十多年。「九七回歸」後又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因此,港人(特別是青少年)需要正確地認識香港歷史的這些特殊性,從而理解香港歷史上一直與國家密切聯繫以及兩者的互動,尤其需要對基本法有所認識。回顧香港回歸以來的種種變化,大都與港人對國家和香港歷史的理解深淺有關,所謂「國民身份認同」之所以成為問題,難道不正是對國家歷史和香港歷史缺乏認識的結果嗎?引入香港史,要注意分量。課程大綱規定為十五課節,約佔中史科總節數的十分之一,足矣!為此需要在教材上去粗取精,重點突出,如能聯繫實際,效果更好。

  課程大綱基於「全面均衡」的原則,增加「文化史」和「社會史」,在中一和中二兩個學年,「文化史」的分量佔「政治史」的一半。有論者認為,「文化史」雖然值得重視,但是分量過重則會削弱「政治史」的教學,此見不無道理。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作為歷史去講授,如何取捨教材,達到「全面均衡」目的,無疑是一個難題。倘若教材過於廣博龐雜,反而不如簡明扼要的好。由於中國語文科實際上涉及中國文化,中史科中的「文化史」和「社會史」可酌量減輕,既可避免與「中國語文科」重疊,又可使「政治史」部分不受排擠,這不是更恰當嗎?

  我們還要注意的是,這個中史科修訂課程大綱只適用於初中學生。由於學生處於少年時期,領悟能力較低。若要進一步讀懂國史,必須把它列為高中生的必修科。從現在開始,便要有一個長遠的規劃,但願有心人士共同參與。 資深教育工作者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