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右一為「醫時約」創始人、商業總監黃曉坤\受訪者提供
香港每年秋冬季進入流感高峰期,通街的私人診所常被病患迫爆。如何才能高效地完成就醫流程,這是本地青年黃曉坤(Kelvin)長期感興趣的問題,引入互聯網思維或是改善傳統行業的最佳途徑。經過一年的市場調查和軟件研發,Kelvin與他的創業團隊近期推出了診所預約App(手機軟件)─Qlinic「醫時約」。\大公報記者 李靈修
Kelvin的創業緣起於陪老婆看病的經歷。「她之前是做空姐的,每天在外面飛來飛去,工作辛苦更易生病。」但去診所看醫生,往往要枯坐幾個小時,想轉去其他地方,又擔心遭遇同樣的情況。等待的時間極為煎熬,「真是小病都要拖成大病。」
節日假期大排長龍
香港人的時間觀念極重,做事總是爭分奪秒,但在就醫方面花費的時間驚人。Kelvin發現網絡上僅能提供診所信息搜索,但缺乏全港範圍的預約系統。有的診所雖然接受電話預約,但反饋的時效性很差,很可能你去了卻被告知今日滿額了。「現在吃飯、Call車都可以通過App預約拿號,為什麼這件與生活密切相關的事情還這麼落後?」
在長時間的市場調查中,Kelvin逐步了解到醫療行業的「沉疴舊疾」:知名的私人診所,或是大型醫療集團並不愁沒有病人上門,大排長龍反而顯得有人氣;但樓上舖位的診所,或是新開業的,卻面臨吸客難的窘境。(根據香港醫務委員會規定,本地醫療機構不被允許在報紙雜誌上刊登廣告)因此行業經常出現的情形是,「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新都醫療是一間連鎖式診所集團,主要分布在新界西地區。公司副執行董事劉彥翹向記者介紹,新都在屯門有四間診所,其中位於市中心的一間接納患者最多。香港流感高峰期,病人若在晚上八時過來,可能要到11時才能見到醫生。另據媒體報道,去年復活節期間,香港有的診所患者排好預約需要輪候幾天的時間。
在Kelvin看來,眼下的問診人群最為關注的是,最近的診所在哪裏,是否可以即時預約,診所方面能否迅速做出反饋。針對上述需求,Qlinic預約功能具備兩大特色。首先,App提供兩種在線預約模式:一種是即時預約,適合用戶一個小時內到達診所;另一種為指定預約,可在兩、三天的範圍內約定就醫時間。
即時查等待時間
其次,Qlinic還可顯示診所人流信息。App擁有全港獨創的三色燈號系統,便於用戶的時間管理(Time Management)。當選中想去的診所後,信息欄中會顯示不同顏色,其中綠色燈代表需要等待15分鐘;黃色為30分鐘之內;紅燈繁忙45分鐘之內。
據Kelvin介紹,Qlinic首批上線診所有二十餘間,基本覆蓋全港各個地區。「在診所接觸過程中,醫生們對App的功能都非常滿意,反而是需要花時間說服姑娘(護士)。」Kelvin笑稱,每個人剛開始接受新鮮事物時都會有抗拒心理。我們要不斷向護士解釋,使用App不會加重她們的工作任務,反而會提高預約效率。
內地近年也曾興起一批移動醫療公司,如「春雨醫生」、「丁香園」等,但盈利模式並不清晰,時常遭遇外界質疑。Kelvin表示,Qlinic推行初期不會向診所、用戶收取費用,集中精力打磨產品,力爭獲得市場的肯定。未來如果用戶反饋不錯,會考慮向診所提供一些增值服務,並收取幾百元的月費。等待在線平台布局完成後,也會與健康醫療相關公司進行合作,如保險、體檢、健康食品公司等。
Kelvin坦言,開始並未將Qlinic看做是一門生意,只是想方便大家的日常生活。但調查後了解到,香港每年私人醫療服務人次以千萬計,這個市場其實非常廣闊。「你如果真的能提供優質服務,相信一定會產生商機,這就是創業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