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分析認為,中國勞動力優勢仍未被充分挖掘,未來出口佔比仍有可觀的提升空間\路透社
此前曾有一種相當有影響力的觀點認為,當中國出口佔全球的比重達到12%左右時,就差不多觸及到「天花板」,因為這是二戰之後日本和德國曾經達到的歷史最高水平。但在今年前七個月,中國貨物出口佔全球比例已達13.9%(見配圖一),接近美國1968年的出口水平。那麼,中國出口佔比「天花板」到底在哪?\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華福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興業研究副總裁 魯政委
本文試圖從工業佔全球比重、勞動力人口佔全球比重的角度,結合貿易大國的歷史經驗,探索未來中國出口全球佔比的「天花板」。
1、從製造業佔比角度看
由於貨物貿易集中在可貿易程度高的製造業部門,因而,一個經濟體的製造業世界佔比越高,其出口世界佔比也應該越高。全球主要經濟體1997年以來的數據,幾乎都符合這一規律。
比如,美國在2008年之前,其出口佔全球的比重隨製造業佔比走低而總體下降;但2009年及其後,「再工業化」取得初步進展,美國出口佔比也隨之提升(見配圖二)。日本出口佔比在1997年之後隨着製造業佔比的下降而下降。德國、英國的製造業佔比和出口佔比走勢同樣具有很強的正向關係。與其他全球主要經濟體一致,中國出口佔比的上升也是與製造業佔比是同步的。
進一步觀察各國製造業佔比與出口佔比之差,可以發現:美國的波動區間為7%-13%,中值為10%;日本的波動區間為2%-7%,中值為4%;與美國、日本不同,德國製造業佔比與出口佔比差在-2%至-4%的範圍內波動,中值為-2.8%,也就是說,德國出口佔全球的比重顯著高於其製造業佔全球的比重;而英國的製造業佔比與出口佔比基本持平,在0到-1%水平波動。
2、從勞動力佔比角度看
與前述發達經濟體相比,中國製造業佔比與出口佔比的差距明顯過大:2014年,中國製造業佔比與出口佔比之差為8.2%,超過二者差距最大的美國的區間上限,當然更是遠遠高於日本、英國和德國。這或許表明,若一個經濟體製造業佔全球的比重可作為貿易佔比的參照的話,中國出口佔全球的比重仍有提升空間。
全社會有效勞動力的供給數量規模,是一國出口比較優勢的重要來源之一。一般而言,一個經濟體有效勞動力供給數量越大,則其勞動力成本越低,該經濟體發展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就會具有更強國際競爭力。全球主要經濟體1960年以來數據,幾乎都符合這一規律。
例如,美國1960年以來數據顯示,出口佔比隨着勞動年齡人口相對規模的下降而下降;與美國一致,英國1960年以來的出口佔全球的比重也是隨勞動年齡人口相對規模的下降而下降;德國、日本的經驗也不例外。
值得注意的是,一個經濟體出口佔比拐點的到來,一般要晚於勞動年齡人口相對規模的拐點。比如,日本勞動年齡人口相對規模拐點出現於1965年前後,但其出口佔比拐點卻一直在1995年前後才出現(見配圖三)。從中國來看,勞動年齡人口在全球的相對規模峰值出現在1990年前後,但截至目前,中國的出口佔比拐點尚未出現。
巧合的是,日本、德國勞動年齡人口相對規模拐點和出口佔比拐點之間都相差30年,若以30年為一般參照,中國出口佔比拐點大致將出現在2020年前後。也就是說,在今後五年裏,中國出口佔全球的比重仍將有望總體上升。
此外,通過觀測勞動年齡人口佔全球的比重與出口佔比之差,我們可以發現:美國、日本、德國、英國這些發達經濟體貿易大國在歷史上其出口佔比都要高於其勞動年齡人口同期在全球的佔比。但目前中國的出口佔比遠低於出口佔全球的比重。這或許表明,中國勞動力的優勢仍未被充分挖掘,未來出口佔比仍有可觀的提升空間。
3、五種不同情景的假定
進一步地,如果中國勞動力的優勢被充分挖掘,中國出口佔比的「天花板」到底可以摸高到什麼水平呢?
對此,我們假定五種不同情景,以計算中國出口佔比在不同情景▉下峰/下風▉值:情景一,中國勞動力優勢發揮達其他貿易大國的平均水平;情景二,中國勞動力優勢挖掘與德國相當;情景三,中國勞動力優勢挖掘與英國相當;情景四,中國勞動力優勢挖掘與日本相當;情景五,中國勞動力優勢挖掘與美國相當。
目前,中國出口佔比正在向其五種情景中的低限23%左右持續邁進。我們預計,到2020年中國出口佔比的拐點出現時,中國出口佔比峰值可能會落在21%-23%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