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美國亞洲霸權與東南亞「迷思」\施君玉

時間:2016-10-07 03:15:45來源:大公網

  近來,美因忙於國內大選,無暇分出更多精力搞亞太「再平衡」,東南亞緊張局勢降溫,南海也失卻了往日的喧囂,漸歸平寂。但攪局的「黑手」並未遠離,平靜的水面下依然暗流湧動。菲、緬等國也靜觀其變,在中、美大國間小心翼翼地「走鋼絲」。

  最搶人眼球的莫過於菲總統杜特爾特的「轉舵」。上台三個月來,這位「大嘴」政客在對美關係上頻爆驚世駭俗之言,下至美駐菲大使、國務卿,上到總統奧巴馬,杜特爾特「問候」了個遍。至於「驅逐駐菲美軍」、「中斷美菲軍演」等宣示,更是超越了情緒宣泄,觸及到了兩國關係的核心。而與華合作、向中俄購買武器等表態,已預示杜氏擬對前總統阿基諾三世奉行的親美「一邊倒」的外交政策作出實質性修正。

  類似情況同樣發生在緬甸。與杜特爾特的簡單、直接、粗暴不同,昂山素姬的「外交轉向」要「高明」得多。昂山不久前對中、美兩國的訪問,已向外界清楚表明,新政府將延續登盛時期「平衡外交」的思想脈絡。處於民主化進程中的緬甸不會回到軍政府「唯華獨尊」的舊時代,也不會完全屈從華府的壓力,把自己綁上美「亞太再平衡」的戰車與華對抗。

  菲、緬行事方式不同,但在處理對華、對美關係上有異曲同工之處。杜特爾特對美企硬、對華示好,並非要徹底斷絕與美交往,完全倒向中國懷抱,而是要在兩個大國間搞「平衡」。僅就向中俄購買武器而言,菲整個武器系統均由美提供,完全另起爐灶,單從技術上就不可行。如此表態明顯有向美施壓,迫美在供武問題上妥協的成分。緬甸亦然,畢竟民主不能當飯吃,發展經濟,擺脫貧困,實現民族和解是新政府的第一要務。在經濟合作上,中方優勢明顯,作用不可替代。特別是在緬亟待發展基礎設施領域,美國政府和企業插不上手,世行和亞開行靠不住,美方援助口惠而實不至,開展與中國的合作、利用中方主導的亞投行投資改善基礎設施,是緬甸經濟發展的不二選擇。

  當前,包括菲、緬在內的許多東南亞國家都陷入「站隊」迷思。而造成這一「困局」的重要原因正是美國。美是帶着對抗性冷戰思維「重返亞太」的,要在亞洲構築遏制中國的「包圍圈」,確立美的「亞洲領袖」地位。美推行「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出發點,就是要求該地區國家在中美間「選邊站」,並以此為標準界定敵友。

  與其說一些國家「反美」,不如說是其對美「站隊」高壓的本能反彈。東南亞多國的「迷思」,也正是華府的「困惑」。「亞太再平衡」已步入「死胡同」,若美依然故我,其只會在對抗的泥淖中越陷越深,最終難逃被拋棄的命運。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