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數據顯示,中國政府教育支出佔GDP總量的4.15%\新華社
一份券商的研究報告,如何被甚至從不關心股市和投資的人群仔細地研讀?記者的朋友圈上月突然被招商證券的這份研究報道刷屏了──《上海幼升小、小升初全解讀》。教育,是每一個家庭關注的焦點。而現在,教育已經走出了家庭,成為社會的熱點話題,更是資本追逐的熱點。\大公報記者 鄭曉舟 倪夢璟
「按照人口基數來算,中國的教育市場可能是世界最大的。」申萬宏源高級分析師楊曉磊表示,教育支出一直佔據中國的家庭支出比例的大頭。從宏觀層面來看,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政府教育支出佔GDP(國內生產總值)總量的4.15%。另據山西證券之前出爐的一份報告中預算,2015年民辦教育(不包括民辦高等教育)規模約8600億元(人民幣,下同),2020年則將達約1.6萬億。
教育支出僅次於美國
安永旗下教育諮詢機構帕特農的報告顯示,內地民辦教育主要細分板塊潛在市場規模達到280億美元,並以每年超過10%的速度增長。內地目前公辦和民辦教育的支出總額達到6700億美元,僅次於美國的14000億美元,在北京和上海兩地,家庭的教育支出佔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大約是15%-20%,高於紐約、首爾、香港等城市。同時,內地家庭生均民辦教育支出可達40萬美元。
教育部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近年來民辦學校在校人數與學校數量均有增加。2015年全國共有各級各類民辦學校16.27萬所,比2014年增加7435所;招生1636.68萬人,比2014年增加72.83萬人;各類教育在校生達4570.42萬人,比2014年增加268.52萬人。
在過去長達數十年的資本對教育產業的試水中,民辦學校從來不是一塊黃金寶地。上海尚德實驗學校的創始人姜曉勇曾經感慨,就盈利能力而言,辦學校遠比不上辦培訓班,而前者付出的投資所承擔的責任和進入門檻跟後者絕不能同日而語。
不過,今年年初《民辦教育促進法》修正案草案二次審議公布,「民辦學校的舉辦者可以自主選擇設立非營利性或者營利性民辦學校」。令教育投資悄然轉向K-K2的學校類投資。
今年八月,首控集團旗下的首控基金宣布,今年將投資300億進行教育全產業投資併購,包括國際併購。首控基金總經理郝曉暉表示,首控基金已經聯手光大金控、中原資產的多家中國大型金融機構、省級教育部門聯合設立多個專項教育產業投資基金,重點包括幼教到K12、職業校等。A股上市企業勤上光電順利完成對龍文教育的跨界併購,該併購六月獲得中證監有條件通過。有業內人士直指,這一方面顯示出監管層對於教育資產跨界併購的支持態度,更對於教育資產證券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券商看好行業前景
資本搶灘教育產業,不僅僅是因為其巨大的市場潛力,更因為其弱經濟周期性的特點,因此成為當前內地經濟結構下,少數幾個無需擔心產能過剩的行業。內地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說,「大量的學生家長不僅希望子女能夠贏在起跑線上,還希望子女能夠贏在速度和加速之上,因此願意花大價錢送孩子接受課外教育輔導。」除此之外,沒有任何背景、普通的職場人員,往往會選擇接受某些相關的培訓以提高自身的職業技能水平,以此希望升職加薪,這也增加了人們對接受再教育方面的動力。
楊曉磊表示,教育資產證券化的最大好處之一,就在於「通過資本市場的融資,讓教育機構實現連鎖化得到足夠的資金支持,從而為民眾提供更全面的教育支持。」從A股行業分析角度來說,楊曉磊直言,「教育行業其實很難看到天花板,行業容量非常大」,目前A股涉及教育的企業不多,但即使這些資產短期或暫不盈利,但「市場依然相信,教育是未來幾年A股市場最有空間和前景的行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