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則日本媒體的報道引起欣然大波,就日資是否撤離中國引起議論,零零總總,有憂慮,也有叫好的。有觀點認為,如果日資真的要撤退了,中國投資環境加速惡化,會令正在下滑的中國經濟雪上加霜。但也有觀點認為,如果日資撤離,撤出的更多是低端產業,是好事,遲早的事。認為這可以倒逼中國加速產業結構調整。
如果日資真的撤離,對中國市場來說,中日貿易合作絕對不會是利好,不過,日資撤離的消息並沒有實際數據支撐,查到的是日資對中國的投資近幾年有增速下滑的趨勢,但增速下滑並不一定是壞事,或許日資投入中國幾十年,投資的品質在發生變化,中國市場「花好蝶自來」。
日企在華盈利豐厚
由230人組成、有史以來最大的日本經濟訪華代表團,於9月22日訪問中國。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訪華團與中國商務部官員舉行座談會時提交了建議。建議包括:1、要求中方為改善經貿環境作出努力;2、要求中方設立專門視窗,簡化日企(資)撤出手續。
此消息一出,引起業界人士對日資會否撤離中國的評估,同時也思考萬一日資真的撤離中國,對中國經濟會產生什麼影響?
「日資撤離中國」的傳言並非空穴來風,確實有日資企業關閉在華工廠,或進行業務清算。但在中國出現關閉工廠等業務縮小動作的一般是低端製造業日企。加施德諮詢公司95%的客戶為在華日企。總經理前川晃廣表示,「大約從三年前開始,來諮詢成本削減或業務解散的客戶開始增多,低端製造業日企佔多數」。他認為,「今年在中國有關閉工廠等業務縮小動作的低端製造業日企數,一定會超過去年」。
這可能是正常的市場調整,卻沒有多少實際數據支撐。其實,各地包括港資、台資,企業調整的情況比比皆是。最近日本對中國的投資增長在減弱是事實。據商務部公布的資訊,自2013年來,日本對華直接投資連續三年下降;2014年,日本對華投資43.3億美元,同比下降38.8%;2015年同比下降25.8%。雖然沒有發生日資「全面撤離中國」的現象,但近年來日本對中國的直接投資增速是在持續放緩。
中國商務部相關統計顯示,90年代初,日本企業的對華投資主要集中於勞動密集型產業。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建立新的生產基地,為日本企業早期對華投資的主要動機。之後,由於中國加入WTO和中國市場規模日益擴大,基於對中國市場的良好預期,包括汽車、電機以及情報技術行業在內的企業開始投資中國。這其中,日本對華投資增長一直是有升有降的。
另外,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官網統計,截至2015年末,不含銀行、證券、保險類別的日本對華實際投資金額,同比大增46.8%至10170億日圓(約合85億美元,增速約合28.4%),投資收益同比大增54.1%,顯示日本企業在華盈利豐厚。
中國市場對於日資企業的吸引力仍然巨大。日本方面對製造企業2014年度海外事業開展的調查結果顯示,在617家接受該問卷調查的日企中,近七成企業表示「看好」中國市場的成長潛力,近六成企業表示看中現有規模。
股權投資引人注目
另外的資訊是,高端製造業日企有望增加投資。本年度日企對華新增投資共計39宗,12宗為製造業企業擴大在華現有生產規模,其中,4家為高端製造業。包括大塚製藥、衛材醫藥、安川電機(工業用機器人生產商)等。11宗零售業相關投資,4宗製造業日企擴大在華銷售網路及4宗股權投資等。
日本製藥業的企業數量眾多,據了解,同業日企都想對中國增加投資。不過,該行業投資有門檻,只有那些既擁有高端技術又有餘力進行投資的藥企,才會對中國市場追加投資。
2015年以來日企對華新增投資中,股權投資引人注目。
今年年初,日本第三大貿易公司伊藤忠,通過其與泰國正大集團各50%股權的合資公司─正大光明,斥資800億港元(約合人民幣640億)購買了中國中信股份有限公司20%股權。
據報道,日本軟銀集團領投「快的打車」的D輪融資,該輪融資總額為6億美元。
2月,日本綜合商社三井物產宣布將斥資22億日圓(約合人民幣1.1億)收購中國大型餐飲企業北京健力源餐飲旗下新公司25%的股份,進軍中國餐飲行業。
這些事實和數據表明,日資是在作調整,有撤有投,撤的是低端,投的是創新或高端產業。
資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