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反對租置的謬誤\祥益地產總裁 汪敦敬

時間:2016-09-28 03:16:24來源:大公網

  筆者提出重推「租者置其屋」的計劃,有不少年輕人都表示歡迎,但凡事都總有人反對,而反對的人都是擔憂重推租置會「減低公屋的流轉量」。或是認為,現時最有住屋需要的是公屋輪候冊者及窮中產,但出售公屋反而是幫助已解決居住問題人士,是本末倒置。上述擔憂我們應該尊重,在重推租置之餘,應要確定公屋總供應是在上升的趨勢中,即公屋項目必須是要有良性的新陳代謝,但我必須提出,有關的概念是有思想誤區的,我們應從公屋的原有角色來做探討。

  公屋,是小市民安居的最後防線,令到相對經濟能力薄弱的草根有一個住屋上的保障,但這個有如救生網的偉大功能,不是公屋功能的全部。在50年代,公屋(前身稱作徙置區)的作用是安置木屋區居民甚至難民;去到60年代,就全面地去取替寮屋;去到70年代,不少市民的薪金超過申請公屋入息上限,卻難以負擔購買私人住宅物業。於是香港便開始打造置業階梯了。香港人與公屋數量的比重由1981年12.7比1,去到1991年8.7比1(見配圖),大量的人入住公屋卻製造了香港之後20年的地產神話,人們都為了改善環境力爭上游,更主要的是在置業階梯下,市民可拾級而上。

  公屋居民可以透過低廉的租金及消費社區儲蓄到金錢去買樓,亦不少人透過「置業資助貸款」去買到私人物業。於是,細單位業主就換樓三房單位,因為階梯緊密,所以不怕樓市升跌,所謂水漲船高,樓價升跌小市民都容易得到上車機會,這段香港的美好時光。除了香港人的努力,當時房地產階梯都是一個出色的系統,當時的公屋角色是「暫住」,大家也力爭上游去換更理想居所。

  置業階梯出現斷裂

  但到了現在,香港變了,香港人也變了,97金融風暴是令到香港人恐懼供應,甚至希望政府少做少錯、停售居屋,終止置業資助貸款,香港人竟然額手稱慶,停止開發土地的曾蔭權先生成為民望最高的特首,我們的置業階梯斷裂了,房產系統荒廢了。

  各位,依賴公屋是一條死路,因為公屋是財政負擔沉重而入不敷支的項目,我們要堅守這個最後防線,增加公屋之餘,更加重要的就是我們要重建置業階梯,置業階梯夠細緻緊密才可以在量化貨幣的資產升浪中,仍可以給到安居及保值的資產於普羅大眾。所謂流動是要有人搬遷才可以製造流動,看看現在綠表人士置業率日益不積極,看居屋綠表人士參與的置業率是愈來愈低的,這正正響起了警號,令人擔心。

  如果在整個樓房系統的角度來說,重推「租者置其屋」可令到有關的公屋人士是有了一個低門檻的上車階梯,而市場上多了一個公屋物業,其轉售的時候買的人自然是綠表人士或者公屋輪候冊人士,縱使有部分是白表人士,其實都是增加了流動性,而增加有關的流動性,最後都會對減低人們對公屋的需求產生了作用。

  在市場學上,有入有出才製造到市場流動,大家應該努力重整置業階梯,如果人人消極地以公屋為永久住所的話,嚴格上來說,無一個政府可以承擔得到!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