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屆立法會選舉,整體而言非建制派和建制派的得票比例維持60:40,來屆立法會的大格局,除了傳統建制、泛民陣營外,新增了一個本土的板塊。新勢力得票合共逾40萬(19%),最終贏得7個直選議席,形成建制、泛民、本土三大板塊局面。這些勢力包括有:提倡自決的「香港眾志」、聲稱勇武的「熱血公民」和主張香港民族自決的「青年新政」。他們的冒起,是社會運動的結果。
社會運動(social movement)是指利用有組織的集體活動來造成或是阻擋現有團體或社會的基本變遷。這場運動令他們得以晉身立法會的運動,有兩方面的社會根源:相對剝奪(relative deprivation)及資源動員(resource mobilization)。
(1)相對剝奪。青年人在香港轉型的過程中,上流機會大為減退,對自己的社會政治、經濟狀況感到挫折和失意,他們是香港社會多場運動的發起者。他們所感受到的挫折是很主觀的,只要他們的期望未能滿足,便可能產生被「剝奪」的負面感覺。有研究發現,這些青年主觀上的不滿足,是他們認為在晉升機會、薪金、事業前景等方面,皆不及上一代(如「60後」「70後」等)。雖然他們亦有不俗的學歷和工作,但在與上一代人比較後,產生一種「相對剝奪」的感覺,容易滋生對社會不滿的情緒。此外,他們又覺得有獲得他們目標的權利,擁有比現在更好的事物。例如在兩地關係方面,少數青年認為「自決」是他們的權利。當政府依法否定自決要求時,他們便感到「被剝奪」,部分激進人士更明目張膽,在中學挑起事端,發起抗爭。以上的不滿感覺,實源於他們心中「相對剝奪」的理念。這種負面的感覺,促成了他們的過激行為和言論,形成了一場主張「本土」的社會運動出現。
(2)資源動員。這場「本土」社會運動的形成,是本土組織能有效動員參與的結果。一場社會運動成功與否,要看資源(例如人力、物力)能多有效地被運用而定。香港的網絡及手機的普及程度甚高,加上某些傳媒的推波助瀾,成為本土組織動員參與者的有效渠道。當參與者成為社會運動的一部分時,引導他們的規範也隨之產生,從而產生一些新興用語或新創的詞語。例如近日流行的「自決」「雷動計劃」等詞語的使用,都是助推社會運動的因素。
最後,社會學家指出,為了維持抗爭的持續,運動必須要建立組織與擁立領導。動員對社會不滿的人參與社會運動,領導人物是核心因素,運動過程中經常會產生一些人來領導。今次「本土」勢力當選候任的七位議員,正是這些社會運動的領導人。
新一屆立法會快將「開鑼」,期望議會內的「新人」都多作一些政策研究、學一些議事規則,充實一下個人的知識,才去論政。議會畢竟是一個莊嚴的論政場所,從政者不要再用街頭抗爭方式,終日吵吵鬧鬧,這實非港人所樂見的政治現象。
香港中史教師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