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中學(小西灣)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除了在課堂講解之外,組織了學生考察中山史蹟徑,讓學生追尋香港當時的社會環境如何塑造出孫中山的思想。
行程之起點,是孫中山紀念館。學生透過觀看館中的常設展,認識孫中山的生平及其在香港的生活情況。他13歲時(1879年)離開廣東中山,後來到了香港上中學及醫科學院,長時間在香港生活。雖然他首次接觸到西方文化的第一個西化的城市是澳門,他在1923年時在香港大學所發表的演講中,明確指出「我有如游子歸家,因為香港與香港大學乃我知識之誕生地。」除了在港上學之外,黃宇和教授估計,孫中山見到香港市容之整潔,產生出傾慕西學之心。可見,香港給他年輕年代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894年,孫中山在香港寫成的改革建議,上書李鴻章,主張興辦農工業,進行社會改革,顯示出孫中山的改革思想最初是在香港孕育成長的。香港是一個令他認識西方的「重鎮」,是研究孫中山思想必須考察的地點。孫中山紀念館成為我們追尋孫中山足跡的理想之處,是他一生光輝的見證。
改革思潮在教會
在孫中山紀念館中,有同學追問「當時香港的文化有何特點?為何會孕育出孫中山的革命思想?」我的答案是,「教會當為傳播西學思潮的地方,在與教友的交往過程中,孫中山得以接觸西方的文化」在19世紀末期的香港,西方文化如潮水般湧入,在香港生活的知識階層,深受西方現代化的思潮所影響,形成了一股提倡改革的思潮。當時位於▉荷李活(道)/荷里活▉道的華人教會道濟會堂(後遷往般咸道,改稱合一堂),是孫中山革新思想的溫床。該會華人牧師和教友,分別有王煜初、區鳳墀、黃勝、何啟等人,他們均與孫中山情同師友。自1884年後,孫中山受洗入教,常至道濟會堂參加聚會崇拜。在1894年時,孫中山在〈上李鴻章書〉中的不少改良主張、明顯是受到教友的影響。可見,道濟會堂間接地發揮着傳播西方文化知識和信息的功能。
尋啟蒙老師足跡
為追尋當年孫中山啟蒙老師的足跡,福中學生走到西醫書院的舊址。何啟是該院的創辦人,並任教法醫學及生理學,更於1887年起而論改,指出清廷應刷新內政,啟動政治改革,他與胡禮垣合著《新政真詮》一書,建議清廷從事全面的改革。有學者指出,孫中山在香港最影響其思想形成的維新人士,就是何啟。
我透過考察三個歷史景點,為學生講述了一段「孫中山與香港」的歷史事跡。我們不但要學習他思想的起源,同時亦認識香港在近代中國史上的角色。今年是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期望各位老師花多一點心思,設計不同類型的紀念活動,令學生感受到習史之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