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是次二十國集團峰會在杭州舉行,中國具有主場優勢,有助推動全球宏觀經濟治理的協調,加強成員國在全球經濟和金融事務的合作;前排中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前排左為美國總統奧巴馬、前排右為俄羅斯總統普京\路透社
文| 中銀香港首席經濟學家、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所學術委員 鄂志寰博士
在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中應運而生的G20(二十國集團峰會),經過近八年多的運行,開始由務虛平台轉向虛實結合的常設機制,在全球經濟、金融事務中的影響力有所上升。周日(九月四日)在杭州召開的G20峰會,賦予中國主場優勢,有助於推動全球宏觀經濟治理的協調,加強成員國在全球經濟和金融事務方面的合作,加快落實國際金融架構改革,推動全球經濟實現強勁、持續、平衡、包容性增長。
2016年G20杭州峰會將力爭打造十大成果,討論的議題涉及全球經濟增長、創新與結構性改革、地區安全及反恐、投資、貿易和基礎設施、國際稅收合作、國際金融框架、反恐、綠色金融等方方面面,以回應當今世界政治、經濟面臨的主要挑戰。
一、促進全球經濟包容性平衡增長,營造良好的國際貿易和投資環境
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全球經濟長期低迷可能誘發的一系列風險和隱患。事實上,在全球金融危機結束後的八年多的時間裏,各主要經濟體相繼出台多種多樣的宏觀政策,刺激經濟復甦,但收效甚微,全球經濟復甦動力仍然不足,國際貿易增長下滑加劇。因此,全球經濟增長問題始終是歷次G20峰會關注的焦點。
本次會議提出促進全球經濟實現強勁、持續、平衡、包容性增長,解決經濟增長動力不足的問題,需要營造良好的國際貿易和投資環境,繼續推動全球化進程。
G20的貿易部長會議相繼通過了《20國全球貿易增長戰略》、《G20全球投資指導原則》等文件,各國央行行長及財長等會議亦達成了多項初步共識。與G20配套召開的B20,為商界領袖提供了討論的平台,使其可以在G20文件和共識的基礎,研究探討切實可行的措施,加以落實和推進,提升G20成果的實用性,使之從宏觀的政策討論落實到具體的商業決策,腳踏實地地解決經濟、貿易領域的實際困難和問題。
二、G20成員國加強國別宏觀政策協調,共同推動經濟增長
全球經濟增長持續低迷表明單一經濟體單打獨鬥、依靠貨幣政策刺激經濟復甦的道路已經難以持續,必須另闢蹊徑。因此,應該加強國別宏觀政策協調,從貿易、投資、財政、貨幣等多領域多管齊下,協同推進。
首先要推動各國實現短期和長期政策的配合,協調使用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和結構性改革政策等多種政策工具,共同發力,推動實體經濟進入增長軌道。尤其應該重視財政政策在推動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創造條件,加大基建投資力度,為實體經濟注入新的增長動力。
三、防範和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保持全球金融穩定
近年來,主要經濟體加大貨幣政策力度推動經濟復甦,在指標利率均處於歷史性低位的基礎上,又推出規模不等的量化寬鬆措施,金融市場規模持續膨脹,但金融體系促進全球經濟平衡增長的效果很不明顯,金融擴張與實體經濟增長的背離愈演愈烈,金融領域的不確定性持續累積,各種形式的金融市場動盪時有發生。
從全球範圍來看,應對金融危機的措施長期無法退出,反而可能成為新一輪金融動盪的溫床。因此,在推動經濟增長的同時,防範和化解全球性金融風險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成員國應進一步強化宏觀審慎監管、維護金融穩定、防範全球金融風險,以及降低黑天鵝事件衝擊的頻率和破壞性。
四、穩定全球金融市場,避免匯市過度波動引發金融動盪
避免競爭性貶值是今年上海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的重要成果,會議公報表示:「匯率的過度波動和無序調整會影響經濟和金融穩定。我們將就外匯市場密切討論溝通。我們重申此前的匯率承諾,包括將避免競爭性貶值和不以競爭性目的來盯住匯率」。預計這一成果也將成為是次G20的重要共識。
事實上,全球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因應各自不同的經濟增長階段而呈現分化走勢引發市場憂慮。美國在去年12月份啟動加息周期後,利率調整的時點一拖再拖,加息預期幾經轉折,產生了巨大的溢出效應,導致國際資本流動的劇烈調整,頻頻引發新興市場的國際資本大規模流出,衝擊這些國家或地區的貨幣匯率和市場穩定,加劇宏觀經濟失衡,亦成為全球金融市場的不穩定因素。
面對這樣的局面,國際金融政策的協調將以努力避免競爭性貶值為底線,形成一個氛圍,避免各國以增強自身的出口能力為出發點參與競爭性貶值,保持國際外匯市場的基本穩定。
五、推動國際金融架構改革,擴大SDR使用範疇
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暴露了現行國際金融架構無法適應全球經濟金融形勢變化的缺陷。2008年G20組織首次召開會議,即把推動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提上議事日程,開始採取系列措施,並在2011年法國擔任G20主席國期間,專門設立工作組,擬從操作層面探討國際金融架構改革問題,但實際效果有限。
2016年G20第一次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批准了國際金融架構工作組的工作計劃,意在推動國際貨幣體系的平穩運行和有序演進。
國際金融架構改革的有序推進,將進一步增強國際社會對於G20機制在全球經濟、金融事務中發揮作用的信心,推動國際貨幣體系的平穩運行和有序發展。
具體來講,國際金融架構改革包括落實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於2010年份額和治理改革,為新興市場國家參與全球金融治理提供新的框架,同時擴大SDR(特別提款權)的使用範圍。
近日,世界銀行旗下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在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首批總額為5億SDR單位以人民幣計價的三年期金融債券,為全球債券市場提供了新的債券品種的選擇。SDR債券採取貨幣籃子發行,有助於部分對沖匯率風險。SDR的革故鼎新對於完善和發展國際金融體系具有深遠的意義。
去年年底,人民幣作為首隻來自新興市場的國際貨幣成功加入SDR,並將於今年十月份正式納入SDR貨幣籃子。人民幣加入SDR將在一定程度上提升SDR的代表性,推動其在國際金融市場發揮更重要的影響力,從而在國際金融架構中承擔更加重要的職能,提高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韌性和穩定性。
六、加強國際多邊機構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能力建設
2015年底,亞洲基礎設施開發投資銀行十七個意向創始成員國批准協定並提交批准書,股份總和佔比達到協定生效條件,亞投行正式宣告成立,並於2016年1月16日舉行了亞投行理事會成立大會。各意向創始成員國將在今年年底前完成本國立法機構批准,正式成為亞投行創始成員。英國、盧森堡、德國、法國、瑞士、加拿大等先後申請加入亞投行,使之成為一個包括歐、亞、美主要經濟體新型多邊開發機構。
此外,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經過半年多的籌備,其法律及機制上的支持和基本程序已經完成,即將為金磚各國及發展中國家解決融資瓶頸問題。新型多邊機構將作為國際貨幣基金和世界銀行以及其他區域多邊開發金融機構的有效補充,提升現行國際金融治理架構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