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記者孔雯瓊上海報道:日前,某股份制商業銀行近期下發的2016年房地產行業授信政策中明確,對於2015年三季度以後拿地且土地成本過高的項目,原則上不介入;同時,文件要求嚴格控制商辦項目的信貸發放。業內認為,雖然尚無正式監管部門出台政策,但可以窺見開發商融資成本和風險正在提高,各方對資產泡沫化的擔憂也在加劇。
資產泡沫化憂慮升溫
從文件來看,該銀行在房地產行業的項目准入標準上要求加強前端融資管理,對全國前20名的房企,融資比例不超過土地成本的60%,其他房企則不超過50%,原則上不介入2015年三季度以後拿地且土地成本過高的項目。
業內人士稱,目前全國地王層出不窮,但其中不少都是房企加槓桿後拿地行為,高槓桿和高債務顯然已經引發各方對資產泡沫化的擔憂。且開發商可以期望地王拉升房價,但開發的錢卻又從銀行貸款,一旦有違約情況,等於全部都由銀行做冤大頭買單。
另有分析人士稱,銀行不介入地王,意味着這些高價地塊後續想從銀行獲得開發貸款,或者合作方通過融資進行股權併購,從而參與地王開發的可能性降低。但目前,並沒有看到銀行監管機構出台相關政策,該銀行的文件不排除是有試點效應。
此外,證監會在近日召開的內部會議上表示,開發商通過再融資補充流動資金將受到嚴格限制,再融資所募集資金只能用於房地產建設,而不能用於拍地和償還銀行貸款。某上市企業相關負責人表示,所謂再融資,在房企上,主要體現為通過股權融資,資金成本很低,停止再融資用於拿地,對於不少A股上市房企影響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