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委官員近期宣布,選擇神華集團、寶鋼、武鋼等七家國企開展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並陸續將21項權利歸位於或授予企業。這標誌着國企改革正在不斷深化、加速上路。
自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面深化改革成為中央工作的重心之一,而國企改革無疑是全面深化改革當中的重要一個環節。中國國有企業的情況極其複雜,改革路徑不同,不同行業、不同性質的國企面臨的困境與改革方式也不同,國企改革的推進注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其效果的顯現必然會有一個反覆和漸近的過程。目前,隨着央企試點工作全面展開,國企改革開始逐漸進入提速階段,其對於資本市場的影響也將逐漸顯現。
深化國企改革是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但其見效卻會有一個遞延的過程,需要資本市場的耐心。2014年國有控股和集體企業佔用銀行信貸餘額達到29.02萬億,全國國有企業的淨資產收益率卻只有5%左右(地方國有企業只有3.5%)。同期中國私人控股企業佔有的銀行信貸餘額只有19.70萬億,遠低於國有控股和集體企業,但民營企業(工業)淨資產收益率卻達到了10%以上。從工業增加值增長率來看,2009年以來,民營企業的工業增加值增長率顯著高於國有企業,2015年雖有所下降,但仍有8%左右。相比之下,國有企業的增長率僅為3%。
從總體上看,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的經營效率高下立判。中國經濟要實現平穩轉型,只依靠民營企業的發展顯然獨木難支,因此深化國企改革勢在必行。但由於國有企業的複雜性,為了盡量減少改革過程中有可能引發的種種弊端,國企改革必然會以一個漸近及精細化的方式展開,而不再會簡單地使用「抓大放小」模式。
階段性成果顯著
上述改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不設立強制時間表。去年九月出台的《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將不設時間表,成熟一個推進一個。其二,對國企改革進行分類指導,對不同類型的企業採取不同的改革方式。去年年底出台的《關於國有企業功能界定與分類的指導意見》,明確將國有企業界定為商業類和公益類,提出分類推進改革、分類促進發展、分類實施監管和分類定責考核。這些差異化和精細化的改革措施,雖然會使推進的速度放緩,但卻更有針對性,未來的效果也將更加顯著。
截至目前,國企改革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首先,推進國企改革的指導框架已經建立,即「1+N」體系基本形成,並已出台了14個專項改革意見或方案,其餘的八個方案正在程序履行中。其次,全面的試點工作已經展開。此次國企改革分列了多個細項,包括國有資本投資運營、董事會職權落實、中央企業兼併重組等,不同的細項之下都有相應的重點企業作為試點推進。最後,國企改革帶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加速。供給側改革主要集中在鋼鐵、煤炭、玻璃、電解鋁等行業,這些行業的國企佔比高,企業效益差。通過國企兼併重組等措施,未來中央企業戶數將精簡到100家之內,相應行業中的國企整合、產能壓縮也會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