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國外匯儲備意外增加135億美元,預期減少247億美元。5月環比減少279.6億美元,6月外匯儲備的回升與市場預期並不一致。我們認為:
第一,央行不再對外匯市場進行常態化干預,是今年2月以來外匯儲備波動減少的根本原因。需要注意,外匯儲備指的是央行口徑的外匯儲備,只要央行不賣美元兌人民幣,外匯儲備就不會變化。在6月人民幣貶值過程中,央行不再在市場提供美元貨幣,導致儲備資產並不會隨着匯率貶值而減少。
第二,我們猜測,匯率市場化在不知不覺中已經收官,「利率市場化→匯率市場化→資本專案開放」的總體政策路徑已然明晰。
第三,在儲備資產中,美國、歐洲等國外債券升值導致央行持有資產的價格上升,同時日圓兌美元大幅升值導致日本資產升值。
一、央行可能已徹底退出外匯市場常態化干預
6月外匯儲備大大超出投資者的預料,在6月,以均值來算,人民幣兌美元仍貶值0.96%。以往常經驗來講,匯率貶值與人民幣外匯儲備下行是一致的,此次則大不相同。
從海外發達國家經驗來講,歐元、美元的大幅貶值時期,也並未對應其外匯儲備的大幅變動。中國6月份的貨幣貶值對應中國外匯儲備的增長,主要原因也是中國退出常態化的外匯市場干預。央行不再在外匯市場上充當美元流動性的提供者,使得市場上的美元資產減少、人民幣堆積增多,這導致美元多頭相對敞口提高,人民幣貶值速度加快。
二、匯率市場化或已悄然收官,央行「金改」只差資本帳戶開放
因此,雖然從5月到7月,人民幣貶值速度不斷加快,但由於央行不再充當美元提供者,央行外匯儲備後續變動幅度可能會逐漸趨於一個較低的穩態。
2016年2月以來,我們觀察到兩個現象:
1、央行不再直接控制人民幣中間價,人民幣中間價與央行公布的公式計算結果大致相當,即第二日人民幣中間價取決於前一日的「收盤匯率+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
2、從2月開始,央行口徑外匯儲備變化明顯減小,外匯儲備的變化整體已經進入不超過300億美元的窄幅變動區間,證明央行在數量上的常態化干預也在退出。
基於這兩點,我們猜測,繼利率市場化基本結束之後,匯率市場化可能也已經悄然收官。
在利率市場化方面,央行放開存貸款利率管制,同時對貨幣市場利率的控制力顯著增強,貨幣市場7天回購利率圍繞央行逆回購利率窄幅波動;
在匯率市場化方面,央行不干預人民幣中間價、退出外匯市場常態化干預,將匯率變化完全交給市場。
當然,如果外匯市場出現嚴重問題,例如人民幣貶值完全失控,央行可能再度進行干預,但這並非常態化干預,符合國際慣例。
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認為利率市場化和匯率市場化均已完美收官,央行金改下一步是資本帳戶開放。央行的貨幣政策改革路徑已經清晰:「利率市場化→匯率市場化→資本專案開放」。
三、儲備資產上升的原因:資產重估效應
上述央行退出常態化干預、匯率市場化即將完成的兩重原因,都只能解釋為何6月的外匯儲備不再下降,但是解釋不了外匯儲備的上升。我們認為,外匯儲備上升的原因主要在於資產重估效應。
一方面,日圓相對美元的升值幅度遠超歐元兌美元的貶值幅度,這導致整體外匯儲備上升;
另方面,債券等避險資產在6月出現了顯著的上漲,總體推高了央行持有資產的資產價格。
總而言之,6月外匯儲備止跌回升意義重大,從人民幣中間價定價機制和退出外匯市場干預兩方面看,可能意味?中國央行或已經悄然完成了匯率市場化改革。今後的外匯儲備的變動,可能只是由央行自身持有的資產的重估導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