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高質服務助拓「2.5產業」

時間:2016-06-27 03:15:33來源:大公網

  圖:思考香港經濟前路,不妨從這一個角度入手:利用「香港製造+香港服務」的優勢,發展輕型的、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的產業,相信能為香港帶來不少中層就業,香港亦有條件發展

  在很多人的思維中,製造業增值低,而香港土地匱乏、成本極高、勞動力有限,根本無法發展製造業。這其實是出於對製造業的偏見而產生的誤解,是將過往工廠裝配線上的景象投射到所有的製造環節中。事實上,有相當多的製造環節並不需要大量的土地和勞工投入,增值也比組裝高得多;而且這類製造環節往往需要高質量的服務的配合,製造與服務因此呈現互相融合的狀態——「2.5產業」的稱呼便由此而來。/利豐發展(中國)有限公司、利豐研究中心副總裁 洪雯博士

  香港的服務業優勢,正好為2.5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條件;而亞太區中產階層的崛起,也為香港發展2.5產業提供了市場。香港要轉型,要為年輕人提供更多樣化的、腳踏實地的就業機會,2.5產業可成為突破口。

  故事一:香港疫苗產業的發展契機

  朋友一家從內地來港,約了我見面,相聚甚歡。言談間得知,他們來港,主要是兩母女來注射HPV疫苗,也順便遊玩、購物。HPV疫苗需要分三次注射,這意味?,一家三口為此要來港三次,為香港醫療、旅遊、餐飲、零售等產業的GDP做貢獻。

  不過,深入分析,因疫苗是進口,並非本地生產,香港在整個供應鏈中扮演的是流通和醫療服務(為客戶注射)的功能。在醫療層面,醫療從業人員在香港整體就業結構中屬於頂端,但數量極少,可以說乘數效應並不大。倒是在流通層面,疫苗的流通過程有嚴格的標準和要求,需冷鏈運輸,香港的優勢得到了發揮;但可惜香港僅僅參與了供應鏈的下游,未能往上游延伸,未能提供更多的增值。

  朋友一家來港,亦順帶旅遊、購物。近十多來,旅遊、零售成為為香港創造最多就業崗位的產業。然而,由於本地缺乏中高層次的製造業,遊客購入的貨品基本上來自進口,香港僅僅發揮了流通的功能。在零售業「大進大出」的模式下,本地增值很少,帶來的就業以低端職位為主,本地受益非常有限,反而帶來了租金飆升、擁擠等民生困擾。

  可見,因香港處於疫苗供應鏈的下游,依賴進口,未能獲得更多的增值;而零售業同樣完全依賴進口,香港未能充分獲得作為流通樞紐所帶來的好處,反而要承受「大進大出」模式帶來的弊端。

  我不禁想,如果香港能參與疫苗的研發和生產,掌握更多的供應鏈環節,朋友一家來港注射疫苗,為香港就業帶來的促進作用會大大不同。

  在很多人的思維中,香港土地匱乏、成本高、勞動力有限,無法發展製造業。但事實上,疫苗的研發和生產並不需要大量土地和大量勞動力的投入;其生產過程亦毋須大規模重型機械,屬於輕型的、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的產業,能為香港帶來不少中層就業,香港完全有條件發展。

  而且,疫苗供應鏈上的每個環節,包括研發、生產、流通、服務等,均需符合相當高的標準及規範,其供應鏈因此結合了大量的中、高層服務。而香港的管理和服務水準廣為公眾信賴,這一固有優勢,完全可以在疫苗產業上發揮出來。

  近年,內地的疫苗產業數次被揭發不規範營運,每次醜聞被揭發,便會引發到香港注射疫苗的熱潮。很可惜,每次這樣的熱潮出現,我們首先是擔心本地供應不足,因為疫苗並非本地生產,我們無法控制供應量。

  其實,香港不妨從另一個角度思考:消費者信心對疫苗產業的發展尤為重要,而信心重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完全可以成為香港大力發展疫苗研發和生產的契機,打造「香港製造+香港服務」的品牌優勢。

  更進一步,若香港生產的疫苗達到世界標準(通過購買專利或自己研發),出口到內地及亞太地區,可以省卻從歐美長途運輸的成本(疫苗的運輸成本較高),應該有競爭力,既能為香港的產業結構帶來新鮮血液,亦為亞洲國家提供更多價格相宜的選擇。

  故事二:技術和工藝性增值服務的契機

  不久前,一位企業高管朋友與我分享了一個商業案例。某國際奢侈品牌找到他的公司,希望可以在香港設立亞太區奢侈品(如手袋)售後維修和服務中心。隨?亞太區中產階層增加,該品牌的亞洲客戶快速增長;但客戶分散在多個國家,需分別在每個國家內設立售後服務和維修點,成本高昂。尤其替換的配件是集中供貨,再小批量分發至不同國家,效率低下;同時需分別在各國培訓高級技術人員來進行維修,亦是難題。

  該品牌有意在亞太區設立統一的維修服務中心,將待維修產品及所需配件和材料集中匯入該中心,維修後再寄回各個來源地,可以做到高質、高效並節省成本。由於這一模式涉及奢侈品的跨境流通,通關手續、關稅、檢驗等流程非常關鍵;而香港的自由港地位、海關的寬鬆管理、機場的國際網絡、可靠的法律體系,以及時尚產業方面的優勢,使香港成為該品牌在亞洲建立統一維修中心的唯一選擇。

  對香港經濟及對朋友的企業,這都是一個非常難得的發展機遇,讓香港在高端品牌的供應鏈中佔據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從以往簡單的流通和零售,擴展成為一個覆蓋全亞洲的售後服務樞紐,不但能給香港的貿易和物流帶來新的商機,還能讓香港參與到與製造環節緊密結合的、需要較高技術和工藝水平的維修服務中,並可能帶來其他連帶的增值服務,對香港就業的多元化有莫大益處。

  可惜的是,因無法找到合適的用地,這個大好項目最終在嘆息聲中告吹。儘管如此,這個案例給了我極大的啟示。

  故事三:技術和工藝性製造環節的發展契機

  隨?亞太區中產階層的膨脹,各種各樣的奢侈品和高端品牌的用戶迅速增加,在產品的檢測認證、維修、保養,及其他各種服務方面均有很大的需求。上面這個未能落實的模式可以在很多領域擴展,成為香港從純流通向技術和工藝性增值服務轉型的契機。  

  其實,即使是在成衣生產這種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中,也存在諸多個要求、模式、增值能力不同的製造環節。將成衣生產視為低增值產業,純屬偏見。

  故事三是一個目前正在運作中的真實案例,主角是一間香港商貿企業,擁有數個高端男裝品牌,在全球運作其供應鏈:歐洲設計、亞洲生產、亞洲銷售。該企業在管理供應鏈的過程中,通過精密的流程安排,將普通的生產環節放在內地,但將對工藝和技能要求較高的環節(如男士襯衫的衣領和袖口、西裝的領口、西褲的腰圍等部件的生產)放在香港,使香港製造工序的增值達到30%以上,符合CEPA下「made in HK」產品的條件,從而以「香港製造」的名義,既通過CEPA零關稅的安排進入內地零售,也在香港本地及亞洲其他地區銷售。

  由此可見,即使是勞動密集型的成衣產業,「香港製造」也並非沒有立足之地。在這一案例中,香港不再僅僅參與零售,所提供的增值大大提升;遊客來香港購物,促進的不再僅僅是零售就業,還有中高端製造業技術工人的就業,以及相關的物流、管理等中高端服務業,從中得到的乘數效應,相比其他單純的零售顯然大得多。

  2.5產業可成為香港再工業化的方向

  上述三個故事提及了三個產業領域:疫苗研發和生產、奢侈品的檢測認證和維修、高端服裝的關鍵部件生產。這三個領域有不少共同的特徵,帶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2.5產業。我認為,2.5產業正是香港推動經濟實體化和再工業化的方向所在,而且能穩固香港在服務業方面的優勢。

  不過,何為2.5產業?除了這三個領域,還有哪些2.5產業可供香港選擇?篇幅所限,下篇續談。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