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傅曉看來,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商品市場的發展歷程較短,現階段應選擇優勢領域實現突破
歐美國家憑藉在期貨市場的領先地位,長期掌控著全球大宗商品的定價權。但作為最大的商品消費及生產國,中國的市場影響力逐步提升。中銀國際環球商品市場策略團隊主管傅曉接受《大公報》專訪時表示,近兩年隨著內地商品交易量的擴大,人民幣計價合約的推廣及境外機構的參與,明顯感覺到全球商品市場中心正在向東轉移。/大公報記者 李靈修
在傅曉看來,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商品市場的發展歷程較短,現階段應選擇優勢領域實現突破。她指出,諸如法律合規、配套設施等方面需要長時間積累,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商品交易量方面則相對容易。「中國商品市場的參與者構成與歐美不同,個人投資者佔據一定比例,亦為市場帶來大規模交易資金。」
鎳合約推出首年超LME
在此背景下,中國商品交易量增長迅速。今年前五個月,上海期貨交易所(SHFE)銅合約交易量上漲了10%。此外,上期所各金屬交易量佔全球主要交易所市場份額近年來逐年上升。其中,鎳合約僅在推出的第一年就超過了LME的交易量。傅曉透露,正因為中國市場如此活躍,吸引了全球投資者的目光,現在很多歐美交易員都會半夜起身關注上海金屬夜盤交易情況。
另一方面,隨著近年不斷推出以人民幣計價的商品合約,中國在大宗商品市場的話語權不斷增強。傅曉表示,美元一直是國際大宗商品計價貨幣,儘管中國是多數商品的最大進口國和消費國,但仍需以美元結算,同時承擔匯率風險。如果在國際大宗商品交易中以人民幣計價,中國企業可以用本幣進行結算,那麼整個交易過程將不涉及外匯轉換,可以有效地規避匯率風險。
2015年7月28日,倫敦金屬交易所(LME)接受人民幣作為銀行和經紀商在該交易所進行交易的質押貨幣,人民幣成為繼美元、英鎊、歐元、日圓之後第五個被LME接受的質押貨幣。中銀國際環球商品英國公司是LME第一家中國清算會員,也是第一家進行人民幣貨幣質押交易的清算會員。
港倫盼合作人民幣產品
傅曉續稱,在人民幣計價商品合約「走出去」的道路上,香港與倫敦方面的合作意願最為強烈。中銀國際曾與LME簽署合作備忘錄,每季度舉行一到兩次聯席會議;港交所亦推出人民幣計價的迷你金屬期貨合約,便於連接內地和全球市場。
在剛剛結束的「LME第四屆亞洲年會」上,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再次強調港交所在前海設立大宗商品現貨交易平台的重要性。據悉,該平台預計將在明年上半年開始運營。
談及香港在人民幣國際化中的角色和機會,傅曉認為,香港是人民幣產品最豐富、最成熟的離岸交易中心。香港早在2004年開始經營人民幣業務,無論從人民幣存款、貿易結算、債券發行以及金融產品方面,都已具有相當規模。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仍將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裏保持領先的地位。
傅曉列舉出香港市場擁有的四方面優勢:與其他地區相比,香港在地理位置上緊連內地,在貿易、金融方面與內地的聯繫較為緊密,為香港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提供了地緣優勢;香港具有語言優勢;香港受內地政策影響較小;香港具有高效率、服務型的人民幣結算平台。此外,具體到商品市場領域,香港有?完善的法律和成熟的金融體系,可為人民幣計價商品合約提供更加市場化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