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左起:中誠信國際業務部總經理楊蕾、渣打銀行人民幣應用策略主管凌嘉敏、asifma固定收益和合規部主管彭志偉、金杜律師事務所合夥人陳已昕\大公報攝
【大公報訊】記者黃裕慶報道:中國持續開放境內債券市場,加上去年多次減息,吸引境外機構到內地發行“熊貓債”(即以人民幣計價債券)。業界人士表示,熊貓債市場發展潛力巨大,但必須解決例如會計、信用評級和監管制度等一系列問題,現時要將發債所得資金匯出境外使用仍“較為棘手”。
內地債券市場現為全球第三大,惟熊貓債市場仍處於起步階段。由2015年至今,只有9個發行人在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11隻熊貓債,債券餘額只得210億元人民幣。
國際證券業與金融市場協會(asifma)固定收益和合規部主管彭志偉表示,熊貓債餘額只佔中國整體債市的0.04%,以“武士債”佔日本債市的比例約為2.5%推算,即使中國債市規模不變,估計熊貓債的佔比若能升至2.5%,有關金額將達到1.2萬億元人民幣。
渣打銀行人民幣應用策略主管凌嘉敏指出,對國際發行人而言,發行熊貓債有助吸納較低成本的人民幣資金,境內人民幣資金成本現時最少較境外低100點子,而且可選擇發行較長年期債券。
中誠信國際業務部總經理楊蕾說,內地債市開始出現違約個案,認為現時是“風險釋放過程”,又指違約情況處於合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