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展廳現場。右圖:展覽運用全息投影等創新科技重塑多件文物,參觀者可體會「親手」把玩藏品。
香港本地收藏家都會收藏怎樣的器物,藏品背後又有着怎樣的歷史印記?「鑒古識今─敏求精舍六十五周年」展覽正在香港藝術館二樓專題廳舉行,展覽展出收藏機構敏求精舍40多位會員收藏,以及香港藝術館藏的逾400件文物藏品,展覽規模為敏求精舍歷來收藏展之冠,涵蓋書畫、瓷器、玉器、漆器、木器、陶器以及少量琺瑯器等,引領觀眾跨越歷史長河,共賞歷朝歷代寶物之魅力。展期至明年1月14日。\大公報記者 劉 毅
敏求精舍作為香港藝術館的長期合作夥伴,共同舉辦過多次展覽。今年適逢敏求精舍成立65周年,香港藝術館再度與敏求精舍聯合舉辦「鑒古識今──敏求精舍六十五周年」,共同呈獻這場五年一度的收藏界盛事。
全息投影立體呈現文物
敏求精舍成立於上世紀60年代,匯聚香港各界熱衷文物鑒藏的收藏家,一眾會員秉承「好古,敏以求之」的精神,致力弘揚中華藝術與文化。
步入「鑒古識今──敏求精舍六十五周年」的展廳現場,猶如打開一座存放文物的「大寶箱」,琳琅滿目的文物器具,分布在不同展區的展櫃,按照主題分為「鑒古.識今」「清雅.瑰麗」「祈願.居常」「斧鑿.天工」「慕古.開新」等展區,一器一物,皆是通往古人精神世界的密鑰。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副局長劉震日前在展覽開幕禮上致辭時表示,這些珍寶歷經時代變遷,最終獲香港收藏家悉心保存,足見香港作為國際級藝術收藏重鎮的收藏力量。
香港藝術館總館長莫家詠希望通過今次的展覽,讓觀眾了解文明是如何一路發展至今以及感受香港這個國際金融大都會所蘊含的深厚文化。
今次展出展品種類繁多,當中不乏矚目的皇家舊藏及重量級文物,時間跨度從青銅器時代至20世紀,涵蓋中國書畫、陶瓷、青銅器、漆器、玉器、竹刻、傢具和鼻煙壺等,可謂融貫古今,當中更不乏宮廷舊藏及重量級文物。
展覽從藝術風格、紋飾意涵、復古創新等多重角度,既展現古人對於紋飾造詣上的注重,也展示出了豐富的生活意趣,如何在日常起居中融合藝術審美,又如何師法自然,以匠心做工,鑄造可以流轉後世的器物,詮釋從古代帝王、文人雅士到今日藏家所共通的鑒藏方式。
是次焦點展品包括首次在香港展出的西周時期周㗬壺、明代宣德官窰的精品青花穿花雙鳳紋瓶、清代傳世玉器中十分罕見的碧玉「萬國來朝」插屏、乾隆時期的金龍十二章紋吉服袍、構思精巧的晚明傢具子母屜六足六柱架子床,以及張大千的臨石濤《秋林人醉圖》等。
為了加深觀眾對文物的興趣和認知,香港藝術館團隊以當代策展角度解讀文物,以「文化×科技」的策展理念,運用全息投影等創新科技立體呈現文物,從而令觀眾可以在互動體驗中「親手」把玩藏品。 部分圖片:大公報記者劉毅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