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公報訊】記者倪巍晨上海報道:中國外匯儲備結束了連續4個月的環比降勢,5月末外儲規模達到31278億美元,環比增加81億美元或升0.26%。專家認為,美元指數小幅下跌,中國出口較強的韌性和跨境資本的淨流入,是外儲規模回升的主因,中國長期向好的基本面因素,將繼續支撐外儲規模保持總體穩定。
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王春英表示,受主要國家貨幣政策及預期、全球經濟增長前景、地緣政治局勢等因素影響,5月美元指數小幅下跌,主要國家金融資產價格漲跌互現。中國外儲以美元為計價貨幣,非美元貨幣折算成美元後金額增加,與資產價格變化等因素綜合作用,推動外儲規模環比上升。
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宏觀研究中心主任王靜文分析,5月美元指數下跌1.4%,日圓、歐元、英鎊等兌美元分別升值0.9%、1.8%和0.2%,且美債收益率下降而價格上升。當月資金淨流入規模約169億元人民幣,貿易與跨境資本流動均對外儲規模帶來支撐。
人幣料續雙向波動
王春英說,當前外部環境依然複雜嚴峻,全球經濟面臨的風險挑戰增多,國際金融市場仍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不過,中國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將繼續支持中國外儲規模保持總體穩定。
植信投資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連平指出,5月以來長三角地區陸續復工、珠三角地區已基本恢復正常生產,中國貿易順差格局短期將延續。與此同時,上月北向資金淨流入65億元人民幣,較3月450億元人民幣的淨流出規模顯著改善,表明前期資金流出壓力已獲紓緩。他並說,5月11日後,美元指數在一周內下降2.7%,預示美國經濟下行與美聯儲緊縮政策或已邊際趨軟。另方面,近期中國的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經濟支持政策不斷加碼,宏觀經濟預期有望邊際改善,本月人民幣匯率將繼續保持基本穩定,在一定區間內雙向波動。
王靜文明言,本月下旬開始的季節性購匯需求增加,或對人民幣匯率帶來一定貶值壓力,長三角地區復工復產進程,以及中國經濟恢復速度,將成為未來人民幣匯率重要的支撐因素。鑒於歐元區通脹的再度走高,以及美國通脹出現的見頂跡象,美元指數的強勢或續衰減,預計6月人民幣匯率呈現「寬幅雙向波動」態勢,並在6.65至6.8區間內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