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內地資金急需尋找高回報投資,股市成為熱捧資產。
中國經濟在關稅戰中展現韌性,但社會零售消費仍顯疲弱,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並未見底。近期資本市場表現亢奮,股市為何能夠跑贏基本面?筆者認為,低息環境下凸顯優質資產的稀缺性,無論是加大分紅的中特估,抑或價值重估的科網股,都將持續吸引資金入市。
回顧去年「9.24行情」的發端,主要源於兩大超預期因素:分母端,美國聯儲局該年9月超預期減息0.5厘,打開中國貨幣寬鬆空間,流動性風險偏好上升;分子端,中央多部委聯手推出金融組合拳,政治局會議也首次對樓市定調為「止跌回穩」,人民幣資產迎來全面反彈。
隨着特朗普再度入主白宮,外部不確定性陡然增加,其間雖然有出現「DeepSeek時刻」,外資重新評估中國科技實力,但對等關稅衝擊及其後續影響,依然對市場情緒有所干擾。如今中美貿易格局趨於穩定,聯儲局減息預期升溫,本輪牛市可看做是「9.24行情」的延續,本質都是充裕資金對於優質資產的搶籌行為。
中特估吸引力上升
目前內地利率中樞整體下行,銀行一年期定存利率低至0.95厘,資金急需尋找高回報投資標的。而中證監主席吳清自去年兩會亮相後始終將「加大上市公司分紅」作為工作重點,市淨率低、分紅率高的「中特估」概念股自然受到資金追捧。
統計顯示,2024年中國上市公司(含A股、港股與中概股)的股息派發總額高達2.7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剔除虧損企業,整體股息支付率已從十年平均值31%升至39%。
高盛預計,2025年中國公司的總分紅規模有望再增10%,達到創紀錄的3萬億元。
高盛還指出,2025年中國上市公司(不含金融業)用於分紅和回購的現金支出,將佔其總現金開支的29%。與此同時,用於資本性支出的現金比例則預計降至49%。這一變化表明,中資企業正將戰略重心轉向提升股東回報。
此外,中國創投領域的市場格局也在發生變化。2025年上半年,機構有限合夥人(LP)的新增認繳資本中,具有政府背景的資金佔比高達92%;國央企也在明顯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投資比重。也因此,決策層做大做強資本市場的主觀意願較強,其蘊含着支持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意義。
現時股市資金的流動路徑,從金融數據中也能夠見到端倪。7月份,M1、M2雙雙同比高升,增速分別為5.6%及8.8%,反映出居民資金正在流向權益類資產。當居民贖回理財產品時,資金從表外回到表內的活期存款,推升M1增長;而當資金流入股市後,活期存款又轉化為證券公司的客戶保證金,進而推升M2的增長。
日均南向資金倍增
與此同時,內地投資者對於港股市場的配置熱情。截至2025年上半年,南向資金日均淨買入額近70億元,較上一年規模翻倍,也創出歷史新高。
展望未來,存款搬家的傾向將會日益強化。這對應的是疫情期間,民間資本配置從房地產轉移至定期存款。特別是2022年,居民存款增加17.84萬億元,創出歷史新高。其中,定期存款多增約5萬億元,佔比顯著上升,這一現象在第四季度尤為突出。
假設定期存款以3年期為主,這筆資金將在2025年第四季度到期。屆時無論是直接入市、還是購買保險產品,都將為本輪牛市提供增量彈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