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财经 > 正文

財經縱橫/產業升級 打好製造業強國基礎\凌 昆

時間:2025-08-08 05:01:49來源:大公报

  早前有美國智庫榮鼎諮詢(Rhodium Group)報告談論中國10年前提出的「中國製造2025」計劃,指在落實中取得了巨大成績,大大提升了中國的製造業產能及技術水平。報告指國家提供了大量的財政支持,如在2018至2022年間稅務優惠大增29%至1.3萬億元,相當於1850億美元,約佔企業的科研開支一半,領取優惠的企業佔比亦大升數倍。結果之一是製造業產品的入口依賴大降,如醫療器材入口佔比由2015年的24%降至2023年的14%。

  無疑,「中國製造2025」是個卓有遠見的產業升級計劃,執行效果十分明顯,已初步建成製造業強國的基礎。然而一些西方評論則稱,過分強調中國對企業的財政支持,而忽略了政府的重大組織、籌劃及推動功能,並以此為基礎攻擊中國施行不公平競爭。特朗普更藉口來猛加關稅,以排外來掩蓋施政無能。當眾多西方評論批評中國的國家資本主義式產業發展政策時,拜登及特朗普等均開始仿效中國,在重要戰略領域如芯片等推出產業支持政策,既打壓又追趕中國,一片氣急敗壞之情。

  中國製造業的冒升乃一經濟奇跡。從量看由上世紀末佔世界比重不足10%上升至目前約三分一。從質看更驚人,重心已由低端轉向中高端、由生產消費品為主轉向中間產品及資本貨品為主。不少產業已領先世界,很多產業佔全球產量或貿易量達到一半或更高的主導地位,世界對中國生產的依賴已到了難以消減的地步。這令西方尤其美國深感不安,也是特朗普力推再工業化的根本原因。但中國製造業興起之路並非可隨便複製者,因此不少西方評論對歐美日等的製造業復興計劃都有保留。尤為令人驚訝者是印度:本國以至西方均抱巨大希望可挑戰中國。印度常喜東施效顰:於幾年前定下「印度製造2025」計劃,準備投放2300億美元並已吸納700多企業(包括外資如蘋果等)參與。但出乎意料今年初印度政府突宣布終止該計劃,主因是進展殊不理想,要把製造業提高到GDP佔比25%的目標遠未達到,更比原來水平稍有下降。許多參與企業未能啟動生產,生產值亦只達到目標的三成多,而許多企業則投訴政府發放承諾資助十分遲緩,表現較佳的只有手機及製藥兩項。

  西方低估中國優勢

  西方一直低估了中國製造業興起的多項獨特優勢,絕非單憑財政補貼成事。國家的引領作用比財稅支持更為關鍵,政府在這方面表現卓越。在核電、新能源、高鐵及EV等的輝煌成就,政府的戰略引領作用居功至偉。在許多具體科技領域如人工智能、電池、電子及機器人等,當局亦能及時出台技術發展路徑及支持方案,並屢建奇功。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