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财经 > 正文

一點靈犀/人行二級市場購債 即將成行\李靈修

時間:2024-04-25 04:02:50來源:大公报

  圖:內地迎來發債高峰期,可是商業銀行「胃納」空間有限,或者需要人行出手承接。

  開年以來,中國長期國債利率持續走低,特別是10年期國債收益率降至2.5厘以下,並連續創出歷史紀錄。這一趨勢反映出,大量市場資金「淤積」債市,不利於信貸擴張之餘,亦蘊含潛在金融風險。也因此,人民銀行有望「接棒」商業銀行,在二級市場購買國債。

  本周二(4月23日),中國財政部於《人民日報》撰文指,要加強財政與貨幣政策、金融改革的協調配合,完善基礎貨幣投放及貨幣供應調控機制,支持在央行公開市場操作中逐步增加國債買賣。

  官方部門相繼表態

  當日晚間,人民銀行有關部門負責人接受《金融時報》採訪時稱,人行在二級市場開展國債買賣,可以作為一種流動性管理方式和貨幣政策工具儲備。

  官方部門集中表態,坐實外界有關「人行購債」的猜測。筆者也在上周六(4月20日)發表文章《人行或調整貨幣調控方式》,預測未來貨幣調控方式將由降息轉向購債。其背後主要邏輯在於,內地迎來發債高峰期,但商業銀行「胃納」空間有限,需要人行出手承接。

  上述判斷具體表現在債市層面,就是長期國債利率的持續走低。人行在一季度貨幣政策委員會例會中就指出,「在經濟回升過程中,也要關注長期收益率的變化」。其後,也有內媒報道稱,人行與政策性銀行座談時再次提及「長久期資產的利率風險」。

  長期國債利率作為金融市場的定價基準,反映的是投資者長期信心的變化,但亦受到短期供求因素的擾動。目前以國債為代表的高等級信用債在市場上備受追捧,暴露出金融機構「資產荒」的現實處境。

  疏通債市資金「淤積」

  在投資收益率普遍下滑的環境中,商業銀行為對沖自身淨息差收窄的壓力,傾向於大筆購入長期國債這樣的「安全資產」。然而,大量資金鎖定在長久期債券資產上,若遭遇負債端成本上升的衝擊,很容易出現收不抵支的局面。

  2023年3月爆出的硅谷銀行事件,就是「惰性投資」的典型案例。彼時,硅谷銀行動用大量資金囤積美國國債與抵押支持債券(MBS)──被公認為是全球最安全的資產。但隨着美聯儲激進加息,不僅硅谷銀行手中的債券大幅減值,而且其主要客戶(科網企業)估值收縮、爭相裁員,不斷提取賬戶上的存款,又進一步加重了銀行負債端的資金壓力。兩方合力之下,硅谷銀行最終暴雷、陷入流動性危機。

  截至目前,商業銀行持有國債發行量的64%、地方債發行量的86%。子彈可謂已經「打滿」。商業銀行未來還須面對信貸需求不振、行業內卷加劇等挑戰,很難再扮演購債主力軍的角色。而人行通過公開市場買入國債,也有望壓縮「M2-M1」剪刀差,起到防止資金空轉、支持實體經濟的功效。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