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價股暴雷最近越來越頻密,令市場中炒賣細價股的「投資者」更無所適從。說穿了,今天還在聲稱「炒賣細價股」的,背後就是相信此公司為妖股,並且憧憬有一天會再爆炒。本文分享港股細價股的三組主要套路。
第一組是業務重組。甲公司上市公司市值不過數十億,且上一代創辦人年事已高,將公司日常營運交到下一代手中,只保留大股東地位。惟下一代因年少氣盛、好大喜功,不用多久便令上市公司財務惡化,公司也被迫公布盈警。公司股價因盈警及前景不明朗持續下插,投資者損失慘重。這時,退而不休的創辦人早已聯同多年相識的財務專家班底作好準備,公司隨即宣布大折讓供股,並配股予早已借來的「人頭」作獨立第三方。供股當然沒有太多散戶願意參與,令上市公司供股後的股票大部分歸入大股東與其友好手上,從此這隻股票的股價與市場及公司表現可以全無關係,只看大股東當天的臉色決定。
第二組是賣殼易主。普通民企乙公司因行業嚴重飽和,日漸邊緣化,股價及市值也持續下跌,最新市值跌至不到2億元,正好反映公司的合理價值。公司最後決定7億元賣盤予行業中的強者,行業進一步汰弱留強。丙集團為專門製造殼股出售予有興趣投資方的集團,旗下養着數十隻殼股。所謂的「養殼」,就是故意不大力發展旗下的殼股,反正業績足夠維持上市地位便可,重點反而是確保殼股足夠「乾淨」,方便日後易主。因為以上交易,丙集團永遠拿着5億元作為殼價合理價值,市場上的細價股投資者也以此作為炒賣的目標價。
第三組是借消息炒作。丁公司合理市值至少值10億元,但市場上卻長期給予巨大折讓,市值不到2億元。這是港股中的通病,大量公司不能反映實際內在價值,即使公司業務正經也得不到市場青睞。結果,丁公司找來財技公司戊公司出謀獻策,從此丁公司踏上黑化之路。丁公司的大股東先是與友好方在低位買入足夠股份,以便日後高位賣出。
然後,一系列企業化妝開始:包括找個有名氣投資方入股;招聘市場中星級意見領袖擔任公司要職;管理層按着市場熱點去推銷公司發展方向,反正目的就是吸引更多散戶買入股票。惟「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丁公司的發展亮點經常失敗告終,股價多年來浮浮沉沉。
散戶每次按公司披露資訊分析後買入,往往變成高位站崗,股價永遠低處未見低,因為只有大股東能數點手上控制的票數是否足夠,隨時將股價推低,或者必要時使用第一組業務重組的伎倆,反正是逼散戶投降離場,又方便自己友好更低價買入,貨源歸邊沉靜數年後又再一次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