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國近年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全球佔比。
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最新一份施政報告中,用了相當篇幅提出多項協助內地企業出海的措施政策,涵蓋金融、專業服務、市場調研、商貿配對等內容。在企業家面對內地同業競爭的「捲」,要把目光放在海外的時候,香港確實是那些猶豫者最好的助力。眾所周知,香港一直是內地企業走出去最理想的跳板,現在這個跳板主動靠近過來,給予全面支援,對我們而言是莫大喜訊。
據施政報告所述,特區政府將成立內地企業出海專班,同時在多方面深化國際交往合作、粵港澳三地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出海專班由投資推廣署、貿發局和香港駐內地辦事處組成,這個一站式平台將協調各政策局、部門和機構,為出海企業制訂多元方案。 例如,金融管理局會推動銀行業,尤其內地銀行在港設立區域總部,利用香港優勢輻射開拓東南亞和中東等地區市場;鼓勵擬出海內地企業可在香港設立財資中心和區域總部,進行跨境結算、匯款和融資等,並聘用香港會計、法律等專業高增值供應鏈服務拓展海外。政府明年上半年還會完成研究來港設財資中心等的優化稅務寬減措施,增強企業借港出海的吸引力。
此外,內地企業也可透過香港推廣優勢,對接環球買家,打造國際品牌。例如政府部門會連同商界組織如香港總商會、香港工業總會等,帶領企業海外考察商機;發揮香港展覽業的優勢,舉行國際性會議、論壇和展覽,鞏固香港作為內地品牌「走出去」和環球品牌「引進來」的最佳平台,同時支援業界舉行更多有利推動品牌發展的活動。再者,利用好大灣區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的優勢,提升人流、物流、數據流、資金流的互通,讓粵港澳三地的優點「匯流成海」,打通「內地─香港─海外」的全鏈條便捷流通。
筆者常常說,面對當前形勢,與其「內捲」、不如外拓。當下最重要的一種外拓方式,就是直接跳出國內紅海,走向全球藍海尋找新增長空間。用空間換取利潤,用全球化布局打破內捲困局。據9月初國家商務部、國家統計局和國家外管局聯合發布的《2024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指出,2024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為1922億美元,佔全球份額的11.9%,較2023年提升0.5個百分點,連續十三年列全球前三,連續九年佔全球份額超過一成。近年越來越多內企明白到走出去的重要性,截至去年底,中國境內投資者總共在全球190個國家地區設立境外企業5.2萬家,當中七成境外企業達到盈利或持平,正享受着出海的成果。
更重要是,中國企業出海不單單是企業自身獲益,《公報》數據顯示,去年中國對外投資帶動貨物出口2110億美元,同比增長13%,佔同期貨物出口總值的5.9%。境外企業實現銷售收入3.6萬億美元,向投資所在地納稅821億美元,年末境外企業員工總數502.1萬人,其中65.8%為外方員工。 因此,出海其實是一個對內企、香港及海外市場三贏的局面。
內捲激烈 出海成必選項
更深一層去想,過去有企業對出海感到猶豫,嫌麻煩、怕外語,擔心人生路不熟,恐懼出海過程中碰釘子,但當國內捲得不行的時候,出海不是一道選擇題,而是一道必答題。實際來講,可以不用害怕出海,但不能不考慮出海風險,缺乏長期戰略、欠缺足夠資源、走入錯誤市場,都可能令出海的努力付諸東流。所以筆者常說,要降低出海風險就要借船出海,這跟借助平台的力量搞創新一樣,利用平台的企業家人脈資源、洞察海外市場信息的資源、最新技術的資源等等,造就企業揚帆起航的東風。而現在不單有民間平台,我們還有香港主動擔起強大的政府平台角色,在民間、政府雙平台的加持下,今時今日的企業出海已不只是必答題,而且是「乘風破浪」的送分題了。
(作者為天九企服董事長兼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