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全面撤辣與搶人才政策為本港樓市注入源源不絕的動力。
近年內地居民來港置業的興趣日增,但對不少準買家而言,最大的難題並非「搵樓」,而是如何將資金合法、安全地轉到香港。由於內地設有嚴格的外匯管制,每人每年最多只能兌換約5萬美元,要湊夠一筆幾百萬的樓價首期,過程猶如「過五關斬六將」。
以今年上半年「普通話拼音」買家人均買樓約900萬元計,即使獲批七成按揭,買家仍要自備約270萬元首期。不少內地買家採用最常見的「螞蟻搬家」策略:動員親朋好友的換匯額度,分批將資金電匯到香港戶口,逐步累積所需金額。另一種方法是透過「資本項目匯款」,即以出售內地物業、收取企業分紅等收入來源,憑合約及完稅證明向銀行申請一次性大額匯款。雖然審批程序較繁複,但獲批便可迅速完成資金調動。
對高淨值人士而言,還可選擇在香港成立公司,再透過內地企業以合法形式支付分紅或股東貸款,調動資金更具彈性和效率。
香港特區政府也關注到這個「搬錢難題」。在最新發布的《香港營商環境報告》中,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提到,內地買家來港置業需要資金支持,但目前內地資金調往香港存在限制。當局正與中央部委研究,如何在可控範圍內適度放寬,既方便內地人把資金調來香港,又避免造成資本外流。
近年輸入人才計劃已批出約33萬宗申請,約22萬人已經到港,其餘將陸續抵達,是香港物業市場重要的潛在購買力。若相關政策落實,不僅可縮短交易周期,更有望進一步釋放內地購買力。
內地買家平均斥900萬入市
數據亦印證這股趨勢。中原地產統計顯示,2025年上半年本港一、二手住宅,使用普通話拼音登記的買家多達6128宗,創歷史新高,涉資達559億元,人均入市金額逾900萬元。當中93%選購的是2000萬元以下單位,顯示中低價住宅成為內地買家的主戰場。
在簡單稅制、高透明度的交易環境下,加上教育資源與穩定投資回報,香港對內地買家吸引力依然強勁。
全面撤辣與搶人才政策齊發,可望為樓市注入源源不絕的新動力。若資金調動渠道一步到位,內地客將在本港樓市扮演更重要角色。
(作者為中原地產亞太區副主席兼住宅部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