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财经 > 正文

交銀觀察/穩定幣改變傳統銀行生態\唐建偉

時間:2025-07-15 05:02:07來源:大公报

  圖:中資銀行可構建基於離岸人民幣穩定幣的跨境支付綠色通道,推動「貿易流+資金流」協同,既減少對美元體系的依賴,又提升人民幣在國際支付的份額。圖為穩定幣之一的泰達幣符號。

  穩定幣作為數字貨幣時代的重要創新,正在重塑全球金融格局,其蓬勃發展可為傳統商業銀行在數字化轉型中提供多重機遇。作為連接傳統金融與數字經濟的橋樑,穩定幣不僅為銀行創造了新的收入來源,更為其參與未來金融生態建設提供了戰略入口。商業銀行若能審時度勢,主動布局穩定幣相關業務,有望在數字經濟時代鞏固和擴大其市場影響力。

  香港《穩定幣條例》及類似監管框架要求穩定幣發行機構將儲備資產存置於受監管的持牌銀行,這為商業銀行尤其是具有國際網絡的大型銀行開闢了資產託管業務的新增量領域。根據監管要求,穩定幣發行商需保持100%的儲備資產支持,這些資產通常以現金和短期國債為主。當前穩定幣總市值2500億美元計算,市場普遍預測未來五年將成十倍級增長,這將為銀行體系創造巨大的增量資產託管的業務需求。

  託管業務的吸引力在於其可持續的收入模式:首先,商業銀行可為發行機構開立客戶賬戶進行保證金和儲備金託管,實現可觀的託管規模和收入。這些費用通常基於託管資產規模按比例計提;其次,通過為穩定幣發行商提供專門的儲備賬戶,銀行可以獲得穩定的低成本資金來源,優化負債結構;最後,託管業務還能帶動相關的清算、結算、外匯兌換等配套服務收入,形成綜合金融服務鏈條。

  中國大型商業銀行在這一領域具有獨特優勢,其在全球主要金融中心設有分支機構,具備完善的合規體系和風險管理能力,能夠滿足穩定幣發行機構對儲備資產安全性和流動性的高標準要求。

  加速金融創新

  穩定幣基於區塊鏈技術實現的點對點實時結算能力,為商業銀行跨境支付業務的效率提升提供了革命性工具。傳統跨境支付依賴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網絡和代理行體系,通常需要3至5個工作日才能完成,平均成本高達交易金額的6.35%,而基於穩定幣的跨境支付可實現近乎實時的結算,單筆成本可低至0.00025美元。

  對於商業銀行而言,將穩定幣技術應用於跨境支付領域可帶來多重效益:一是大幅提升客戶體驗。將跨境支付時間從日級壓縮至分鐘級,滿足企業客戶對資金周轉效率的更高要求;二是顯著降低成本。通過繞過中間銀行環節,減少代理行費用和匯兌損失,降低運營成本;三是拓展服務範圍。使銀行能夠服務以往因成本過高而難以覆蓋的小額跨境支付市場,擴大客戶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結算中,人民幣穩定幣可發揮獨特優勢。通過與香港等離岸市場聯動,中資銀行可構建基於離岸人民幣(CNH)穩定幣的跨境支付綠色通道,推動「貿易流+資金流」協同,既減少對美元體系的依賴,又提升人民幣在國際支付中的份額。

  穩定幣為傳統商業銀行提供了參與數字貨幣生態建設的戰略入口。隨着數字經濟的深入發展,加密資產交易、去中心化金融(DeFi)、現實資產代幣化(RWA)等新興領域正在形成規模可觀的金融新生態。2024年DeFi用戶數從500萬飆升至2080萬,鎖定價值增長120%至1193億美元。花旗銀行預測,2030年穩定幣市場規模可能達到3.7萬億美元,規模相比目前有數十倍增長空間。

  商業銀行通過發行或接入合規穩定幣,可獲四項戰略優勢:一是獲取新一代客戶。年輕一代企業更傾向使用數字資產管理跨境資金,穩定幣成為銀行接觸這類高成長性客戶的重要渠道;二是參與數字生態建設。通過穩定幣接入加密資產交易平台,提供法幣與加密資產之間的兌換橋樑,在快速成長的數字資產市場中佔據關鍵節點位置;三是創新金融產品。基於穩定幣的可編程性,開發智能合約驅動的自動化金融產品,如條件支付、動態質押貸款等,提升產品競爭力;四是RWA等穩定幣衍生業務。商業銀行有望參與穩定幣衍生業務──基於穩定幣的結構化產品代幣化,如可將信貸資產、不良資產、房地產等抵押品資產代幣化,降低投資門檻,增強流動性,在金融市場上提供穩定幣衍生業務的發行、承銷、做市、投融資等產品服務,形成新的展業空間。

  存款流失 結算業務萎縮

  儘管穩定幣為商業銀行帶來了新的機遇,但其顛覆性的創新更多地對傳統銀行業務模式形成了全方位挑戰。穩定幣正在改變金融體系的運行邏輯,對商業銀行的存款基礎、支付結算等中間業務和盈利模式都構成根本性衝擊。

  穩定幣的貨幣市場屬性使其成為銀行存款的直接競爭對手。作為一種高流動性數字資產,穩定幣既能保持與法幣的價值錨定,又能通過DeFi協議實現比銀行存款更高的收益(雖然穩定幣發行方並不對穩定幣支付利息),這導致銀行核心存款面臨分流壓力。特別是零售客戶和中小企業,可能將閒置資金從銀行賬戶轉移至穩定幣錢包,用於日常支付或理財,進而影響銀行的負債端穩定性。

  存款分流現象形成機制包含三個關鍵環節:一是收益差異。銀行活期存款利率通常極低甚至為零,而穩定幣通過DeFi協議(如質押借貸、流動性挖礦)可獲得顯著更高的收益;二是功能替代。穩定幣同時具備支付功能和儲蓄功能,用戶體驗優於傳統銀行賬戶;三是使用便捷。只需通過手機APP註冊加密貨幣交易所即可將銀行存款轉換為穩定幣,操作門檻極低。

  存款分流對銀行的影響呈現結構性分化:大型銀行可通過發行自有穩定幣或為第三方發行商提供資金託管服務留住資金。而中小銀行受限於技術開發成本、合規能力及規模經濟不足,難以提供同類服務,面臨更嚴重的存款流失。

  穩定幣依託區塊鏈的分布式賬本技術,實現了點對點實時清算,打破了銀行在支付結算領域的壟斷地位。傳統銀行依賴SWIFT等中心化系統,存在跨境轉賬周期長、手續費高、流程繁瑣等問題,而穩定幣通過智能合約自動執行交易,大幅縮短結算時間並降低成本。

  支付結算業務邊緣化的具體表現包括:一是跨境支付份額流失。在跨境貿易中,穩定幣可繞過銀行中介直接完成資金清算,企業間可直接進行「支付即結算」,減少對銀行中間業務的依賴;二是「企業對企業」(B2B)支付場景替代。大型企業通過發行自有穩定幣構建內部支付網絡,處理供應商付款、商戶結算等流程,繞開銀行系統;三是零售支付習慣改變。消費者逐漸習慣使用穩定幣錢包進行日常支付,銀行賬戶的支付中介角色被弱化。

  穩定幣對商業銀行的更深層次影響是對銀行傳統盈利模式的整體性顛覆。美國財政部報告將穩定幣概括為「可數字支付的貨幣基金」,這一本質定義揭示了穩定幣與傳統銀行在商業模式上的根本差異。傳統商業銀行的盈利核心依賴於存貸利差:吸收存款→發放貸款→賺取利差。而穩定幣發行商的盈利邏輯則是:發行穩定幣(負債)→購買短期國債等安全資產(投資)→賺取利差。兩者看似相似,實則存在根本區別:一是資本效率差異。銀行通過部分準備金制度實現槓桿經營,而穩定幣需100%儲備支持,後者資本效率更低但更為安全;二是風險承擔差異。銀行承擔貸款違約風險,而穩定幣發行商僅承擔利率風險和流動性風險;三是監管成本差異。銀行面臨嚴格的資本充足率、流動性覆蓋率等監管要求,而穩定幣(當前)監管負擔較輕。

  商業模式差異導致金融體系可能出現脫媒加速現象。資金從傳統銀行體系流向穩定幣體系,銀行被迫從「胖銀行」(有吸收儲蓄能力)向「瘦銀行」(投資銀行模式)轉型,盈利模式從「利差收入」向「服務費收入」轉變。但這種轉型並不容易,如果轉型不成功銀行就可能面臨收入持續下降的壓力。

  主動轉型搶先機

  面對穩定幣帶來的雙重影響,商業銀行需要構建系統化的應對策略,即是主動的轉型與融合。商業銀行在資金實力、客戶基礎、風險管理和監管合規等方面仍具有獨特優勢,通過將穩定幣納入整體數字金融戰略,完全有可能將挑戰轉化為發展機遇。商業銀行應對穩定幣挑戰需要把握以下要點:

  一是主動布局,爭取先發優勢。穩定幣市場具有顯著的網絡效應和先發優勢特徵,早期參與者能夠建立用戶基礎和生態壁壘。中國大型商業銀行應把握香港《穩定幣條例》實施的機遇窗口,盡快申請牌照並開展沙盒測試,避免在美元穩定幣的全球擴張中陷入戰略被動。

  二是發揮比較優勢,差異化定位。商業銀行在信用背書、合規反洗錢、客戶基礎等方面具有其他穩定幣發行機構難以比擬的優勢。通過將穩定幣業務與傳統業務有機結合,銀行可以提供「穩定幣+」的綜合解決方案,如結合貿易融資的智能合約穩定幣支付等金融產品。

  三是嚴守風險底線,避免盲目跟風。穩定幣業務潛藏着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跨境資本流動風險等多重挑戰。商業銀行應建立「防禦工事」,包括流動性緩衝機制、贖回限額設計、實時監控系統等,做到謀定而動,確保業務創新不突破風險底線。

  四是培養數字人才,提升技術能力。穩定幣業務需要區塊鏈技術、智能合約開發、加密算法等新型技術能力。商業銀行需加大科技投入,通過自主研發、戰略合作等方式補足技術短板,通過外部引進和內部培養的方式建強數字化人才隊伍。

  (作者為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文章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所在單位無關)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