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關於「蘿蔔快跑」在香港擴大北大嶼山測試區域的新聞,引起筆者關注。全球自動駕駛研發已是趨勢,香港憑藉其基建、法治、國際網絡及大灣區優勢,有望在商用車推廣方面展現卓越潛力,但亦需審慎應對挑戰,確保技術惠及民生,提升城市整體競爭力。
全球自動駕駛發展普遍「商用先行」,香港尤為明顯。
首先,商用場景作業環境相對單純且高度可控,為早期安全落地提供了理想試驗場。例如機場物流、碼頭運輸、封閉式工業園區及特定公交路線,路徑固定、環境變數少,有利於系統積累本地化營運數據。北大嶼山測試可收集如突發暴雨、濃霧等惡劣天氣,以及應對「人車路」高度混合的複雜路況時傳感器的實際表現,並針對香港特有的密集且細小的路面標識的識別能力,這些獨特數據對優化算法至關重要。香港特區政府早已提出推動自動駕駛車輛測試,並積極研究設立更多指定測試區域,例如科學園及大學校園周邊。
其次,專業化運營團隊的集中管理與即時遠程介入是初期安全運行的核心保障。商用車隊可設遠程監控中心,通過5G網絡實時追蹤,一旦遇上突發情況,車上的人員或遠程安全員可迅速接管,彌補系統不足,紓緩公眾疑慮。
再者,高端自動駕駛系統初始投入成本高昂,但在商用領域的經濟效益潛力使其具備商業可行性。例如L4級以上系統成本高昂,私家車短期難普及;但商用車隊若能提升運營效率、節省人力成本(尤其在司機短缺的香港)、優化能耗及降低事故率,高昂投資有望通過運營效益回收。又如機場物流、跨境貨運及特定公共小巴服務等領域潛力巨大。
商用先行 逐步擴展
最後,市民對新興科技的接受程度與期望管理需循序漸進。在特定可控商用場景成功應用,逐步展示其效益與安全,能有效教育公眾,提升信心。「商用先行」是香港發展自動駕駛的務實且關鍵策略。
自動駕駛技術將對香港的產業結構、經濟增長及就業市場產生深遠影響,有望催生全新的高科技產業生態系統,涵蓋高精度地圖、傳感器研發、AI算法與車載計算平台設計、系統集成、V2X(Vehicle-to-Everything)設施運維、網絡安全及相關專業服務。
香港在資訊科技、AI研究、金融等領域有基礎,若能布局高附加值環節(如V2X應用、數據分析),有望培育新增長引擎。全球自動駕駛市場規模有望在2030年達數萬億美元。特別是在物流運輸和公共交通領域,自動駕駛的降本增效潛力尤為突出。
不過,傳統司機崗位面臨衝擊,解決方案在於「創造新崗位」與「提升舊技能」並舉。自動駕駛產業會創造系統維護工程師、遠程監控員、數據標註師等新職位,單是數據標註已在全球創造數十萬就業,香港亦可積極發展相關的數據處理服務。政府、行業及教育機構需合作提供轉型培訓,如針對司機提供安全監督員或車隊管理培訓,鼓勵學習新技能。同時需關注社會公平,為難轉型者提供社會保障與再就業支援。
自動駕駛技術最令人期待的地方,在於提升道路安全的巨大潛力,能消除或大幅減少人為失誤導致的交通事故。V2X技術能夠實現「群體智能」,如車輛間共享位置、速度和意圖,有效避免碰撞,提升交通效率。然而,系統可靠性、在香港常見極端天氣或複雜混合交通下的應對能力仍待大規模實際路面驗證。
網絡安全 重中之重
自動駕駛的網絡安全問題是重中之重,筆者建議《保護關鍵基礎設施(電腦系統)條例》盡快研究將自動駕駛系統,特別是公共交通和大型物流車隊的中央控制系統,納入規管。一旦被黑客攻擊,癱瘓交通甚至造成傷亡,後果不堪設想,必須從立法層面加強防護。此外,事故的法律責任界定和倫理困境亦需社會各界深入探討,完善法規框架,為自動駕駛的廣泛應用掃除障礙。
香港應堅定推動「商用先行,逐步擴展」的路徑,並借鑒國際經驗。大力發展並投資於V2X智慧道路基礎設施,如在主要幹道及意外黑點鋪設路側感知單元,提供實時交通信息;建立與時並進且具前瞻性的法規與監管框架,制定符合香港高密度城市實際的測試標準、安全認證和商業營運指引,明確數據安全和私隱保護要求;積極應對就業轉型,大力投資未來人才培育,鼓勵本地大學和職業訓練機構與業界合作,開設跨學科課程,培養專業人才。
北大嶼山和其他的測試僅是起點,預示香港智慧出行新時代的來臨。儘管挑戰不少,如高密度路況下的安全保障、個人私隱等,但只要策略得當,勇於創新,香港定能在全球智慧出行變革中,抓住機遇,提升城市競爭力和市民生活品質,貢獻「香港經驗」,打造更安全、高效、環保的未來出行模式,開創智慧城市新紀元。
(作者為香港創科發展協會創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