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香港經濟向創科中心轉型,需要善用現有資源和優勢支持創科產業。圖為香港城市大學研發團隊在創新科技嘉年華上介紹「智能海綿」。
本周特首政策組、香港中國學術研究院和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聯合主辦「中國經濟運行與政策國際論壇2023」。在會上,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主任鄭雁雄對香港提出「五個堅持」,包括堅持創科發展、堅持協調發展、堅持綠色發展、堅持開放發展、堅持共享發展。這亦包含了中央政府對香港前景的殷切期望,不可不察。
面對日趨激烈的競爭環境,香港經濟需要向創科中心轉型。香港若將創新科技發展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就務必急起直追。目前香港製造業佔整個經濟總額不到1%,但昔日與香港並肩的新加坡、中國台灣和韓國皆在科技發展有其所長,科技發展所依託的製造業仍然保留相當高的比例。有意與香港合作的大灣區內地城市的發展規劃都相當進取,以《深圳市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為例,深圳目標是2025年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故此,香港要轉型成為創科中心,克服產業固化等問題,需要急起直追。近日香港公布了《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預計2027年為啟動收地程式的限期,2032年完成四成土地平整工程和落成四成新增單位。香港在北部都會區設置創新科技地帶,建設河套合作區,推出新田科技城,都邁出關鍵的第一步。香港面對外圍競爭環境,需要加快前進步伐。
善用資源 形成集聚效應
香港應善用現有資源和優勢,發展科創產業。香港現有優勢包括:數據和貨幣自由流通、本土高校雄厚的研發實力等,且相關產業已具雛形,例如航太工業、衛星鏈產業、人工智慧產業、新能源產業、食品科技、健康科技、綠色科技和新興工業等。根據《香港再工業化研究》,香港不乏計劃生產線升級轉型的科創企業,但其面臨着嚴峻的土地空間和人才不足的困難。根據《香港物業報告 2023》,全港的私人分層工廠大廈最新空置量為85.16萬平方米,空置率為5.3%。政府可考慮定期搜集相關產業對土地空間、人才、資金和物流等的共同需求,由政府與業界集資,租用或購置工業大廈打造生產空間,藉此集合相關企業,形成集聚效應。此舉一方面方便業界調動資源,另一方面有利於業界爭取租金優惠。應在現有工廈周邊盡快建造宿舍大樓,完善生活配套,以便企業引入人才後的安置,也促進業界的技術知識交流。
把握再工業化機遇窗口
香港追求協調發展及共享發展,其關鍵在於發展速度。香港的經濟活動以往多是集中在南部,北部相對疏落,出現了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同時也出現了發展成果分配不均的情況。北部都會區處於深港接壤處,香港可着力培養嵌入大灣區產業鏈的科創產業,平衡南北經濟發展。北部都會區需要加快產業集聚區和周邊配套的發展速度,務求搶到人才和企業,並盡快開展工作,才能把握住再工業化的機遇窗口。發展速度更快的地方往往具備更多機遇,北部都會區的發展速度只有足夠快,才能吸引更多人才和企業進入,進而克服經濟活動過度集中於南部所帶來的問題。否則,香港難免如同以往錯過的中芯國際、大疆無人機、本土研發電動車「My car」等,在全球經濟中漸漸落後。在此過程中,特區政府需要注意民生設施,在房屋供應與社會安全網方面,使得市民住有所居、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令民眾共享發展的成果,上下一心加快發展速度。
香港需要從發展審批流程、行政效率以及社會共識三個層面,提升發展速度。特區政府需要縮短公眾諮詢和環境影響評估。根據土地專責小組檔案,由前期規劃到有「熟地」供應一般需時約十一至十四年,整個程式涉及規劃署、屋宇署及地政總署等多個審批部門。特區政府可整合不同條例的持份者諮詢程序,加快流程。特區政府內不同部門的信息資料也不流通,時常出現準則不一致和重複審核。三個審批部門可考慮採取通用的伺服器儲存資料,統一審批準則後,實時上傳共通的審批工作內容,較為簡單的部分安排為電腦程式操作,並設置完成審批的工作時限,提升行政效率。公眾諮詢的過程也多涉及眾多反對意見,特區政府應加強與市民溝通,辨別其顧慮和發展理念,在建築密度上參考國際城市,在主動運用專業判斷,設計之時力求取得發展安排的最大公約數,凝聚社會共識,避免項目中途停頓或是大幅改動。
香港在綠色發展方面有所成就,但需要精益求精,見賢思齊。綠色發展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之道。除卻擁有24個郊野公園,香港目前已具備部分優勢,也成為了亞洲綠色金融樞紐。2022年在港發行的綠色及可持續債券總額超過800億美元,按年增加超過40%,發行規模為整個亞洲市場的三分之一。究其根本,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有聯通世界的國際聯繫基礎,也有祖國積極推行綠色轉型的動力,故此無論是對投資者還是融資者而言,香港都是得天獨厚的平台。不過,香港也需要精益求精,提升綠色金融指數排名。根據第十一期全球綠色金融指數,新加坡的世界排名升至第11名,首次當選亞洲第一,而中國香港世界排名是第37名,亞洲排名第九。香港需要積極補短板,提升綠色金融中心的地位,把握機遇。
香港需要克服建設綠色金融中心的基建和人才問題。綠色金融需要金融界將環保納入到整個投資與融資的考量之中,計入環境條件的潛在回報、風險和成本。香港可利用港交所對上市公司的規範化要求,提升企業對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管理和諮詢披露水準,進而推動綠色低碳經濟轉型。此外,特區政府也可成立綠色金融數據中心,為全球各地的金融機構提供相關的數據分析,評估對環境和氣候影響,作出有效建議,甚至為機構的金融產品提供評級服務。一如全球現況,香港缺乏足夠ESG人才,亦成為綠色金融的發展瓶頸,導致綠色金融品質排名39,綠色金融深度排名35。除卻在港金融機構可透過高薪及優厚生活吸引ESG人才,特區政府也應鼓勵大學聯同在港金融機構,開設相關課程,吸引全球優秀人才入讀,並且服務香港綠色金融行業所需。
加強全球科研網絡聯繫
香港要開放發展,需要充分發揮自身獨特優勢。目前逆全球化潮流抬頭,西方發達國家民粹主義盛行,政治氛圍嚴重排外。有外國政客意圖令香港去功能化,炒作中國議題以獲取選票。香港只有自強不息,以更高水準開放,合作過程中充分發揮獨特優勢,才能挫敗其孤立意圖。金融方面,香港應發揮離岸人民幣樞紐功能,善用外匯自由兌換的優勢,儲備更多國家的貨幣對沖風險。金融界針對全球不同國家的政府及企業所需,推出不同的金融產品,例如基建項目債券、保險產品、與貿易關係密切的信用證等,以過人的服務質素折服對方,連通「一帶一路」與粵港澳大灣區,乃至中國與全球的聯繫。同理,學界及企業科研人員遇到政治敵意,保持不卑不亢,提出自身獨特而高價值的科研成果和洞見,其他國家或地區的人員意識到難以替代,便願意交流成果,促進技術共同進步。藉此,香港可維持全球科研網絡的聯繫,成為聯通國家雙循環的關鍵節點。
總括而言,中央政府對香港期望極其殷切,提出五個發展方向。香港經濟向創科中心轉型,面對緊迫的形勢,需要善用現有資源和優勢支持創科產業,加快轉型步伐,進而達到南北平衡的發展格局,與廣大市民共享發展成果。提升發展速度方面,香港需要從發展審批流程、行政效率及社會共識等方面發力。綠色發展方面,香港需要精益求精的精神,克服建設綠色金融中心的基建和人才問題。開放發展方面,香港要充分發揮自身獨特優勢,在金融與科技方面都有無可替代的交流價值。香港應重拾昔日獅子山下的拚搏精神,只爭朝夕求轉型,書寫這個時代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