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長期來看,美元周期變化的影響力將可能減弱,其他主要貨幣的影響力可能進一步提升。
隨着美國聯儲局加息力度減弱,2023年美元可能將持續走弱,非美元貨幣貶值壓力將有所緩解。但考慮到經濟基本面修復、外部不確定性、貿易順差收窄等因素,預計非美元貨幣的升值幅度可能不會很大,不排除出現匯率波動幅度擴大的情形。以下為筆者對今年全球匯市走勢的具體展望。
美元:強勢格局終結 貶值預期增強
2022年美元的強勢表現持續全年,主要受到多重外部不確定性影響,美聯儲激進加息疊加俄烏衝突共同推動美元持續走強。自2022年6月以來,美國通脹水平穩步下降,消費物價指數(CPI)升幅由6月的9.1%下降至12月的6.5%,預計2023年通脹將進一步走弱,加息力度亦明顯走低。總體判斷,今年總體處於「弱美元」格局,此輪美元加息周期基本接近尾聲。但考慮到全球經濟存在進一步放緩趨勢,地緣政治局勢不穩,美元將維持震盪走勢。
今年美元走勢的影響因素涉及兩點:美債違約風險及新一輪「去美元化」浪潮。一方面,美國未償還債務迫近上限。2022財年末,美國未償還國債總額接近31萬億美元,佔GDP比重高達121.5%。如果潛在的美債違約風險繼續上升,加上美元加息周期可能結束,市場對美國長期國債信心不足,美債投資需求可能下降。另方面,石油美元體系將遭遇「去美元化」的挑戰。以沙特阿拉伯、伊朗和俄羅斯為核心的能源國家加快推動非美元(包括黃金)石油結算,並將石油美元資產轉化為黃金或其他非美元儲備資產,預計會削弱美元價值。
歐元:走出疲軟態勢 波動幅度增大
2022年歐元大體上表現較弱,主要原因在於歐元區經濟遭遇能源通脹危機,引發了歐元的持續貶值,加上強勢美元削弱了歐元的地位。目前歐洲能源通脹壓力減輕,歐元區經濟表現也不弱,推動歐元走出持續貶值的陰霾。考慮到2023年上半年,歐元區通脹壓力仍較大,歐央行可能在未來延續較大力度的加息規模,但加息幅度可能在下半年減弱,加上俄烏衝突等地緣政治存在不確定性,歐洲金融市場仍可能出現階段性恐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計2023年歐元區經濟增速為0.7%,低於美國和日本等發達經濟體。
從能源危機態勢來看,儘管2022年歐洲因暖冬及節能計劃而安然度過,但未來在擺脫俄羅斯能源依賴外,能否完全找到替代能源還是未知數,而且美歐圍繞美國《通脹削減法案》展開的博弈將對歐元區經濟和金融市場造成壓力。
日圓:扭轉弱勢表現 升值空間有限
日圓的走勢和美聯儲加息的節奏保持基本一致。從2022年6月至2022年11月初,日圓持續大幅貶值,幅度一度超過30%,在全球主要非美元貨幣中表現最差。由於日圓具有很強的投機功能,匯率波動劇烈,而且與美元的關聯度頗高,受到美聯儲貨幣政策的極大影響。同時,日本經濟的對外依存度較高,能源進口和貿易出口均依賴全球市場,因能源價格飆升和日圓貶值,2022年日本貿易赤字不斷擴大,貿易逆差創下1979年有可比統計以來的最高紀錄。
展望2023年,筆者預計日本國內通脹將繼續走高,適逢4月份日本央行行長換屆,未來不排除調整寬鬆貨幣政策的可能。日央行一旦加息,將扭轉日圓持續貶值的局面,日圓逐漸升值的信號將會出現。IMF預測2023年日本經濟增速將達到1.8%,高於日本政府1.5%的預測值。但考慮到日本經濟的長期困境並未解除,人口老齡化對勞動生產率的提升和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帶來挑戰,日本央行的貨幣政策正常化面臨的壓力更大,驅動日圓走出弱周期的動力明顯不足。
人民幣:貶值壓力減輕 保持雙向波動
2022年人民幣匯率經歷了從年初升值(1至3月)到貶值(4至10月)再到升值(11至12月)的變化。筆者預計2023年人民幣的總體表現是漸進走強且維持雙向波動,貶值壓力將減輕。過去3年多來,人民幣匯率經受住了市場考驗,無論是穩健性還是匯率彈性均有所增強,能夠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數據顯示,2022年12月,境外機構主要券種託管規模按月增加571億元人民幣(11月減少451億元人民幣),是連續10個月減持後第一次轉為增持。
展望2023年,中國經濟的基本面持續改善,特別是消費復甦表現將超預期。擴內需戰略的大力實施,科技創新和新型基礎設施投資擴容提質,對人民幣匯率將形成較好的支撐作用。同時,隨着中國高水平開放進程加快,預計人民幣資產的吸引力不減,海外投資者增持人民幣資產的信心將增強。但考慮到國內經濟復甦基礎仍不牢固,而且外部形勢仍有不確定性,海外需求走弱將造成出口承壓,貿易順差將有所下降,人民幣匯率仍有可能出現階段性貶值,應理性看待人民幣升值預期。
英鎊:經濟面臨萎縮 趨向大幅貶值
2022年英鎊的表現疲軟,主要因為英國經濟飽受高通脹困擾,2022年9至12月CPI按年計連續數月在兩位數以上,2022年全年CPI均值在9%左右,經濟加快衰退,加上國內政局不穩定及「脫歐」負面影響持續衝擊。IMF預計2023年英國經濟將面臨萎縮,預計GDP增長為-0.6%。雖然英國2022年全年加息八次,金融環境持續緊縮,造成金融市場波動,英國國債市場流動性嚴重不足,多重因素累積下迫使英鎊持續大幅貶值。截至2022年12月末,英鎊兌美元比年初貶值近12%。筆者預計2023年英國的通脹壓力將減輕,但仍處於高點,通脹高企對英國消費者信心將帶來持續的負面影響。
展望2023年英鎊表現,因英國經濟衰退預期增強,流動性趨緊,投資者增持英鎊的信心不足,支撐英鎊匯率穩定的動能偏弱,英鎊將可能出現階段性大幅貶值走勢。中長期來看,英國經濟的「空心化」問題日益突出,金融業和服務業佔比過高(近80%)、製造業和創新產業佔比偏低(2021年不足10%),由此導致英國經濟極易受到外部環境影響,而英鎊的波動性隨之擴大,2022年9月爆發的英鎊危機折射了英鎊的脆弱性。
未來前景
短期而言,傳統的國際貨幣體系仍維持以美元為主導的「布雷頓森林體系2.0」,美聯儲貨幣政策對全球金融市場仍有較強影響力,因而全球非美元貨幣的匯率波動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元周期的影響,強美元對全球非美元貨幣匯率構成嚴峻挑戰,而地緣政治等不確定性又加強了美元的避險資產屬性。但從長期來看,美元周期變化的影響力將可能減弱,其他主要貨幣的影響力可能進一步提升。
一方面,全球範圍內「去美元化」將加速,貨幣區域化合作進程加快,預計將會更多的區域貿易聯盟、雙邊或多邊貿易使用非美元貨幣,歐元、人民幣等全球主要非美元貨幣將在貿易結算、大宗商品計價、外匯資產幣種配置等各領域發揮作用;另一方面,全球數字貨幣的興起將會推動「去美元化」,中央銀行數字貨幣(CBDC)的研發進展將加快。隨着貿易「陣營化」和區域貨幣聯盟的出現,數字貨幣領域的跨國合作將會有新的動作。以美國、歐洲和日本等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很可能會加快CBDC國際規則的制定,新形勢下新興市場國家如何維護本國幣值穩定性,將是影響國際貨幣體系變局的重要因素。
總而言之,全球外匯市場出現的劇烈變化再次折射出傳統國際貨幣體系的困境,預計接下來國際貨幣體系的調整將會加快,而在過渡到新的國際貨幣體系的漫長過程中,全球主要非美元貨幣的表現將迎來「布雷頓森林體系3.0」,貨幣國際化可能衍生出新的模式,CBDC將扮演重要角色。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