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财经 > 正文

大學之道/通脹打擊德企 投資中國解困\智本社社長 清 和

時間:2022-11-08 04:24:30來源:大公报

  圖:能源與製造成本大漲下,德國製造業部分停擺,工業生產與供應陷入困境。

  德國總理朔爾茨抵達北京進行了為期一天的訪問,並創下多項「第一」:這是朔爾茨擔任總理以來首次對華正式訪問,也是中共二十大後首位訪華的歐美國家領導人,亦是近3年來首位訪華的歐盟國家領導人。朔爾茨是次訪華,旨在幫助深陷能源危機的德國大型企業擺脫產能困境。

  隨行朔爾茨訪華的是一個由12家企業高管組成的豪華商業團隊,包括大眾汽車、西門子、默克集團、德意志銀行、巴斯夫等德國老牌巨頭。據德國媒體報道,上述企業是從100名申請者中篩選而出。其存在兩個共同特點:一是分布在汽車、製造、化工、食品、製藥等高耗能領域的大型企業;二是長期扎根中國市場。

  能源危機大增生產成本

  歐洲今年遭遇到美國聯儲局激進緊縮貨幣引發的美元大漲,以及俄烏衝突引發能源價格大漲的「雙核」衝擊。德國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度高達65%,製造業對天然氣消耗佔據其中的三分之一以上。俄羅斯天然氣劇減直接導致能源與電力價格暴漲,進而推高化工、鋼鐵、金屬製品、汽車、機械製造等高耗能產業的原材料成本和製造成本。

  數據顯示,德國9月生產者物價指數(PPI)按年上升45.8%,調和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終值按年上升10.9%。雖然CPI大幅上升,但是PPI漲幅更大,與CPI形成巨額剪刀差,直接導致高耗能企業陷入虧損。另外,歐盟委員會要求成員國優先保障居民用氣,限制工業用氣。這直接削減了部分企業的生產與供應。

  能源成本與製造成本大漲導致德國製造業出現不同程度停擺,部分工廠停工停產、關閉倒閉,工業生產與供應陷入困境。據德國工業聯合會(BDI)在8月中旬至9月初對593家公司進行的一項調查,58%的公司稱正面臨重大挑戰,34%的公司擔心存續問題,25%的企業打算遷移部分業務。這份調查還指出,約十分之一的公司正在減少甚至中斷了生產。

  德國哈雷經濟研究所近期發布報告指出,9月份德國合夥企業與股份公司的破產數量達到762家,比去年同期上升34%。德國最大的衞生紙製造商之一Hakle、德國近百年歷史的施耐德博士集團均被能源危機擊倒,不得不申請破產。

  以今次隨行訪華的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為例。巴斯夫今年第二季度能源成本按年猛增8億歐元,達到11億歐元,增幅達266%。公司被迫停產氨,並尋求進口氨,以減少其路德維希港工廠的天然氣消耗。其財報顯示,第三季度的淨利潤為9.09億歐元,顯著低於去年同期的12.53億歐元,不及第二季度21億歐元淨利潤的一半。

  面對成本高企、生產停擺,德國企業紛紛通過進口替代和投資轉移來艱難維持供應、保住市場地位。德國企業一邊向挪威、美國、阿爾巴尼亞等國家大量進口石油、天然氣,另一邊向東盟、中國大量進口商品。歐盟擴大了來自東盟的商品進口,而德國的商品缺口主要從中國進口來填補。數據顯示,剔除價格因素,德國今年第二季度對中國的貿易逆差按年增長245%,較去年同期增加178.6億美元,佔第二季度德國整體貿易差額變動的44%。

  作為老牌製造業大國,德國需要從中國大量進口化工、汽車、電氣、機械等原材料及零配件,然後通過加工成品出口,勉強支撐着製造業的產能供應。統計顯示,第二季度德國從中國進口有機化學品總額122.3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13.4億美元,形成貿易逆差達到119.7億美元,接近佔據德國對中國第二季度貿易逆差的一半;從中國進口電氣設備總額達到136.7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4億美元,形成貿易逆差87.6億美元。

  對於大型德國企業而言,尤其是高耗能的化工、鋼鐵、汽車、機械業巨頭來說,已經沒有時間等待天然氣和電力價格的回落,也無法長期大規模進口替代,更穩妥的辦法是投資轉移,直接在華新建工廠、擴大在華工廠的產能。中國商務部數據顯示,2022年1月至9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0037.6億元人民幣,按年增長15.6%,其中德國對華投資增速最快,上升114.3%。

  年初以來,巴斯夫持續對中國湛江項目提速、加碼,在東海島一體化基地投資新建一座世界級規模的新戊二醇裝置,年產量達8萬噸;明確到2030年,將投資高達100億歐元。這是巴斯夫集團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一筆對外投資。4月份,默克集團與無錫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簽署協議,計劃6年內投資約1億歐元擴建無錫製造基地,提高生物醫藥一次性技術組件製造及設計、提供相關定製化服務的能力。10月,德國大眾監事會通過決議,投資約24億歐元與中國智能計算平台提供商「地平線」成立合資企業,主要聚焦自動駕駛領域的技術開發。

  中國工業產業基礎完善

  為什麼選擇中國?成本優勢和產業基礎是吸引德國企業加大對華投資的兩大原因。

  中國的成本優勢,包括勞動力成本低、能源價格相對低、污染和資源稅較低。就當下來說,能源成本是德國企業對華投資首要考慮的成本選項。雖然能源危機導致全球石油、天然氣、煤炭、貴金屬、黑色金屬和有色金屬大漲,但是由於各國的能源結構、電力價格和能源進口依賴度不同,製造業成本存在較大差異。德國工業耗能以天然氣為主,天然氣對外依賴度極高;日韓工業耗能以石油為主,石油對外依賴度高;中國工業能源消耗以煤炭為主,煤炭對外依賴度相對較低。在這輪能源危機中,歐洲工業成本大漲,日韓工業成本被高價的進口石油推高,中國憑藉相對漲幅較小的煤炭價格優勢擴大了製造業的成本優勢。

  能源危機爆發後,中國與德國的天然氣價差、電力價差迅速擴大。根據券商研報顯示,今年第二季度中國天然氣平均價格每噸0.7萬元人民幣,低於德國氣價33.2%。8月德國平均現貨批發電價漲至每度0.5歐元,較去年同期增長了4.6倍,與中國的每度電成本價差走闊至0.4美元,分別對應鋼鐵、電解鋁和合成氨188美元、5110美元、3280美元的單噸成本價差。可見,中國憑藉較低的煤炭價格和進口依賴度,一定程度上成為了本輪能源危機的避風港。

  與東南亞國家相比,中國另一大優勢是在鋼鐵、化工、汽車、機械製造、有色金屬等眾多工業領域均具備完善的產業網絡和基礎設施。此前,巴斯夫全球高級副總裁、巴斯夫一體化基地(廣東)有限公司總經理林漢平指出,廣東是化學產業發展最快的市場之一,湛江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優良的深水港灣、便捷的交通網絡,是服務廣東省及全球客戶的絕佳位置。

  此外,巴斯夫、大眾等老牌德國企業扎根中國市場多年,已經在華形成龐大的供應鏈和銷售規模。2021財政年度,巴斯夫面向大中華區客戶的銷售額約為120億歐元;大眾與寶馬兩家德國汽車集團及其合資企業在華交付汽車超過400萬輛。

  能源危機打擊了德國最核心的化工、鋼鐵、汽車製造業,重創了德國乃至整個歐元區的經濟前景。長期以來,德國製造業是歐洲經濟和歐元信用的根本保證。今年,德國貿易條件惡化,貿易順差迅速萎縮,第四季度可能出現貿易赤字。5月,德國出口額按年增長11.7%至1258億歐元,進口額按年上升27.8%至1267億歐元,為30年來首次出現貿易逆差。雖然德國官方後來將該貿易賬修為正值,但依然是1991年以來最低值。

  經濟衰退打擊歐元信用

  與此同時,市場擔心德國大型企業轉移投資到中國,將加劇歐洲製造業空心化。最新數據顯示,德國10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終值為45.1,低於預期45.7和前值為45.7,為2020年5月以來新低。如巴斯夫這類大型企業在華大規模投產,由於沉沒成本極高,產業一旦遷出將很難重回歐洲。

  此外,不能忽視德國製造業衰退可能打擊歐元的信用。今年以來美元升值和能源危機大幅削弱歐元,歐元兌美元於7月份跌破平價位後長期低迷,創下近20年以來的最低值。如果製造業持續衰退與遷移,金融市場將對缺乏能源和強勁製造業支撐的歐元重新定價。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