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财经 > 正文

經濟微觀/「經濟大省養全國」說法片面\粵開證券研究院副院長 羅志恒

時間:2022-08-19 04:24:19來源:大公报

  財政一半是「財」,一半是「政」。政府間財政關係,並非簡單的財政收支劃分和轉移支付,而與經濟社會發展、資源配置效率、公共民生服務等因素高度相關。無論是「六省一市養全國」,還是「僅有上海有財政盈餘」,此類坊間說法均只觸及到中國財政形勢和財政體制機制的表面,要進一步探討中國推動區域經濟均衡發展的理念,才能理解分稅制和轉移支付制度的深刻含義。以下是關於財稅分配的五點真相:

  一、中央宏觀調控力增強

  首先,1994年分稅制改革增強中央宏觀調控能力、提高了國民經濟運行效率,與市場經濟體制相匹配,具有歷史的必然性與必要性。1994年前,中央對地方施行包乾體制,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地方積極性、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發展。但財權集中在地方,導致中央財政過分依賴地方上交,20世紀八十年代,中央財政支出的近50%來源於地方上交,中央宏觀調控能力下降。

  伴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目標的確立,包乾體制已經不適應改革和發展的需要。

  1994年分稅制改革後,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佔比上升,中央與地方形成兩次分配關係。第一次分配按照分稅制的財政管理體制,中央和地方劃分稅種和收入,分為中央稅、地方稅和共享稅,同時,稅權高度集中,稅收立法權統一於中央。第二次分配則通過中央統籌,對地方進行各類「補助」,其中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制度是重點,意在均衡區域間的財力,促進各地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二、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

  其次,儘管近年來中國經濟快速騰飛,但與發達經濟體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區域間經濟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的問題長期存在,自然會導致少數省份對國家財力有淨貢獻、多數地區需要中央補助。經濟與財政是一體兩面的關係。從經濟地理發展條件來看,中國經緯跨度大,海拔差異明顯,地形地貌變化多樣,資源礦藏各有不同。各地迥異的自然經濟地理條件為經濟差異化發展埋下了伏筆,也導致地區間財力差距必然存在。而中國在東部沿海地區率先實施了一系列地方性的改革政策、優惠政策推動中國經濟快速騰飛,自然會導致少數省份對國家財力有淨貢獻、多數地區需要中央補助。

  三、補貼落後地區有必要

  其三,中央對發展落後地區的「補助」是應有之義,經濟發展落後地區人民仍需享受基本公共服務,共同富裕要求中央增強轉移支付調控能力與力度,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從公平的角度來看,經濟發展並不是追求數字上的增長,本質是為了確保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因此,經濟發展不均衡,需要中央統籌提供補助。

  四、補償中西部人口流出

  其四,經濟發展領先地區的發展成果不是其單打獨鬥的結果。改革開放後,中國中、西部地區為東部地區工業經濟發展貢獻了大量勞動人口,區域間人口流動推動東部地區經濟快速崛起。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要素,人口的地區間流動不僅促進人力資本的再配置,同時也推動了資金、信息、技術等要素的跨區域流動。作為人口流出地的部分中西部地區,青壯年勞動力流失,工業化經濟發展受阻,地方財政創造能力弱;留守老弱孕童,進一步給當地教育、社會保障、醫療保障等相關財政支出增添負擔。以常住人口減以戶籍人口衡量人口流入流出,2019年黑龍江、湖南及安徽是中國人口流出最多的三個地區,人口流出分別為49.6萬、27.8萬及27.4萬人;廣東(96.8萬人)、浙江(52.5萬人)及江蘇(39.9萬人)人口流入最多。中央對人口流出地的轉移支付一定程度上補償了中、西部地區對東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勞動人口貢獻。

  五、全國一盤棋推動發展

  其五,全國上下一盤棋推動經濟共同發展,不同地區功能及戰略定位有差異,對國家發展的貢獻不能僅用對財政的貢獻度來衡量。中西部地區除了通過人力資源、能源資源等方面為東部地區發展做出直接經濟貢獻外,還通過守護國家邊防安全、糧食安全、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為其他省份經濟發展騰挪空間、解除後顧之憂。

  總體來看,在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區域經濟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有分化,又有協同。分稅制下財政資源「調配」有利於促進發揮地區的要素稟賦、資源稟賦,提升經濟運行效能。市場經濟下勞動、資本與土地等生產要素結合創造的財富,通過財政政策進行再分配,提高了中國居民整體生活水平及質量、推動了產業的升級與分工,並通過公共服務均等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區域間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推動了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與共同富裕,保障了國家的長治久安與人民的安居樂業。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