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财经 > 正文

金融熱評/內外因素交疊 美匯升勢未完\中國建設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 張 濤

時間:2022-07-18 04:24:14來源:大公报

  圖:美匯指數過去一年走勢

  自去年下半年以來美元持續走強,過去12個月,美匯指數由90一路上行至108上方,累計升幅超過20%。與美元走強對應,歐元、日圓、英鎊等主要非美貨幣則持續貶值,例如,歐元由1.25跌至1以下,日圓由100兌一美元貶值至近140兌一美元附近,英鎊則由1.42上方降至1.2下方。與美元持續走強同步發生的事,就是持續走高的通脹,6月份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按年升幅已超過9%,高達9.1%,為1981年11月以來最高,而通脹能否被壓制在10%以內,目前還尚未可知。尤其是這一次,美匯指數與通脹同步走升,與歷史經驗出現了明顯的差別。因此,對於這一次美匯指數走強的解釋就有了實際意義。

  首先,美匯指數作為一籃子貨幣指數,反映的是美元與其他貨幣比價的綜合情況。目前美匯指數中的非美貨幣權重依次為:歐元57.6%、日圓13.6%、英鎊11.9%、加幣9.1%、瑞典克朗4.2%和瑞士法郎3.6%。因此,美匯指數的走強等同於歐元、日圓、英鎊等貨幣兌美元匯價的貶值。

  歐英日政策利率落後形勢

  其次,歐元、日圓、英鎊等之所以貶值,在於這些經濟體的政策利率落後通脹的情況更為嚴重。例如,過去12個月,美國通脹由5.4%升至9.1%,幅度達3.7個百分點,但同期的德國、法國等歐元區國家通脹漲幅提高近6個百分點,但歐央行政策利率仍在0厘;英國通脹提升6.6個百分點,但英倫銀行政策利率僅提高了1.15厘,低於美國聯儲局1.5厘的加息幅度;而日本通脹不僅擺脫負區間,目前已升至2.5%,通脹漲幅提高了3個百分點,但其政策利率還維持在負0.1厘,而且日本央行反覆強調不會調整政策利率。

  而對於一些已經開始調整政策利率的經濟體而言,他們的貨幣兌美元的貶值幅度就相對有限,例如巴西、南非、韓國等。

  第三,美元走強有助於美國平抑輸入性通脹壓力。疫情以來,美國對商品的需求大幅增加,例如,美國商品進口的12個月累計規模由疫情前的2.3萬億美元,提高至目前的3.1萬億美元,增幅為35%;商品貿易逆差由0.9萬億美元,擴大至1.2萬億美元,升幅33%。而自2020年4月以來,全球商品價格就持續走高,直到今年5月才有所緩解,例如,其間由美國商品研究局彙編、由19種原物料商品所組成的CRB商品指數由349升至最高643,累計上漲近85%。針對進口商品需求和商品價格同步走高的現實,強勢美元很有助於美國平抑輸入性通脹,所以即便是日圓出現40%的貶值幅度,美國政府依然多次拒絕日本政府干預匯率的訴求,即美國政府現在需要強勢美元。

  環球股債波動 避險情緒升溫

  第四,全球金融市場風險情緒的調整也會推動美元走強。伴隨美國聯儲局重新錨定通脹,並不斷強化對抗通脹的決心,金融市場的風險偏好明顯收斂,包括加密貨幣、股票、債券等金融標的的估值持續下跌,例如,比特幣的價格由去年11月初的近7萬美元一路下跌,最低至1.8萬美元、彭博全球股票指數跌幅接近20%、彭博全球國債指數也急挫逾15%。如此劇烈的市場波動,不僅打亂了投資者既有資產配置的策略,更重創了金融市場情緒,作為對沖「增持美元流動性」就成為市場交易策略調整的重要內容。

  上述四方面因素共同推動了這一次美元走強,而且至今這些因素還不具備方向性調整的條件,所以截至目前美元還在走強的過程中。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