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美國奶農一直希望能夠繼續與中國做生意,故此十分期盼中美貿易爭端早日完全解決
為了這個標題,筆者想了一個晚上,確保把自己搞暈了以後,終於在凌晨時分暈暈乎乎睡着了。這真的不是我笨,相信所有的讀者都會被這個史無前例的中美貿易協議搞暈了。
首先,美方要求中國政府更多地運用市場經濟原則去調控經濟,這是筆者一貫以來的期待,也是中國政府在政府工作報告裏面承諾的。無論是對技術轉讓的制度性規範,還是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以及在金融領域的開放,無一不是體現該原則。而在中美貿易協定第六章「擴大進口」中,美方又要求在具備市場競爭力的原則下進口美國商品。所以,作為經濟學者,筆者的理解,中美雙方都沒有預期中國政府重新啟動計劃經濟的統購統銷制度,在美國農村建立廣泛的供銷社系統,直接把大豆玉米什麼的從美國農戶手裏運到中國政府的儲備糧倉庫。
其次,貿易協議又要求中國政府承諾一個擴大進口的數額。這個數額是在2017年基礎上,兩年內擴大進口美國商品2000億美元。而2017年中國對美貿易額是5836億美元,進口額是1540億美元。如果按照兩年3080億美元計算的話,這個增速是大約三分之二。那麼中國政府能夠用什麼樣的手段去激勵微觀經濟主體進口這樣大量的美國商品呢?提供進口補貼,還是稅收優惠?無論哪一種都會被視為非市場經濟手段。當然,如果美國商品的確出現市場競爭力優勢,那麼這樣的貿易擴展是不難實現的,因為畢竟中國現在的整體進口總額在兩萬億美元左右,每年1000億美元只是其中的5%而已。但如果是美國商品自身優勢導致的進口增加,又何必要求中國政府擴大進口呢?
美方要求自相矛盾
更有意思的地方是:貿易協議中的擴大進口內容,不光規定了總額2000億美元,還分門別類地要求在服務、農產品、能源產品和製造業產品等領域實現具體的增長數字。比如,包含了金融旅遊教育等服務的增長額是兩年380億美元,能源產品則是524億美元。筆者在此假設,未來中國市場進一步開放,進口美國大量服務貿易產品,兩年超過了協議規定的380億美元;而美國的能源產品不給力,中國的進口額沒有超過524億美元。那麼即便貿易總額超過了2000億美元,似乎還是不符合中美貿易協議的內容。
問題是:這不正好是美國一直強調的讓市場經濟原則調整經濟資源配置導致的優勝劣汰嗎?難道應該在市場認為美國服務貿易很有競爭力的時候去抑制其發展嗎?在市場認為美國能源產品沒有競爭力的時候去保護它的生存?
所以,讓一國政府去承諾擴大進口的具體數額,與要求政府減少行政干預,本身就是互相矛盾的。政府的確是可以做很多事情去減少交易費用,從而促使貿易的擴大。比如協議要求的開放金融領域的進入壁壘,又如中國政府花大力氣舉辦的進口博覽會,未來還可以去期待的電子商務促進中小商戶直接跨境貿易等等,但是這些制度障礙的消除和促進經濟的新措施的實現都無法用具體的數額去考核。
德國波恩大學經濟學博士 沈 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