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财经 > 正文

華裔科學家變貿戰炮灰 港拓創新科技乘時而興

時間:2018-11-21 03:17:18來源:大公報

  圖:特朗普政府正在走向美國政客的老路─向華裔科學家作出諸般阻撓。香港既然有決心發展創新科技,可以趁機向這些華裔科技人才招手,提供不同科技的基金、研究資助計劃或撥地開設研究中心等,並善用大灣區設生產基地,從而提升香港科技水平和產業化發展

  中美貿易糾紛曠日持久,負面打擊逐漸浮現,牽涉範圍遠比新聞聚焦的商品貿易、工廠訂單下降等,來得更深更廣。早前到了美國一趟,跟當地華裔學者和科研人員接觸後,發覺他們已首當其衝成了中美貿易戰的犧牲品,兩國若再不能平息干戈,對全球創新科技的發展與交流,恐怕將造成無法估量的傷害。/創業投資者聯盟召集人 梁頴宇

  特朗普政府向中國發動貿易戰,表面上是要降低美國對華的貿易逆差。實際上,從今年四月爆發中興事件,美國商務部禁止當地企業向中興銷售零件,要罰巨款和派員進駐之後始解禁;到十月時,再以竊取知識產權威脅國家安全為由,把中國半導體主要生產商福建晉華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禁止其使用美國產品及技術;在在可見,兩國真正戰場是科技爭霸,而且戰線已蔓延至企業和學術機構日常工作層面。

  曾申請中國資金成攔路虎

  今次赴美,探訪了一些在當地的朋友,發覺許多在不同大學做研究的,不約而同意會到,暫時雖然未有明文規定,但他們過去若曾申領過中國的科研基金或參加了「千人計劃」等重點項目,未來欲申請大學資助或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等的研究資助,恐怕不容易獲批。而且,好幾人均提到近期申請研究撥款時,教授都會先詢問以往是否申請過中國資金,申領過的基本上都不獲批准。

  除此以外,也有在美國上市大公司工作的朋友留意到公司高層近期突然變動,多名原位列歐洲及大中華業務委員會內的華人無故被踢出,改由白人或印度人接任;也聽聞一些科技公司開內部會議時,若然有華人參與同事們會特別小心,刻意避談一些敏感資料。一些有做美國軍方或政府合約項目的私人機構,聘用的華裔員工若經常往來中國,也幾乎肯定不能參與這些項目。

  諸如此類的事例屢見不鮮,讓當地華人感受到一股排華暗湧,正逐漸滲透日常生活。事實卻是,這批無辜捲入漩渦的美國華人許多早已落地生根,舉家在當地生活,子女在當地出生、接受美式教育,根本沒想過要回國發展,更遑論做竊取科技的間諜,如今卻日日遭人白眼、處處防範。更無奈是他們在工作上屢遭不公平對待,不但無人施以援手,一些過往沒能力爬過他們頭的人,出於辦公室政治或個人前途考慮,甚至落井下石博取上位,箇中滋味實不足為外人道。

  白宮從基本研究封殺

  美國政府對這些華裔科學家抱有戒心,估計一個很大原因是看到中國過去十多年,受惠於大批海歸科學家回流做研究或創業,推動中國創新科技水平突飛猛進,近年在電能車、人工智能、無人駕駛、5G、生物科技等,能夠主宰未來的關鍵技術,甚至取得了先機,為了避免中國能取得主導地位,遂先下手為強,打從基本研究起封殺,以防更多尖端技術,通過學術研究和交流傳入中國。

  配合11月10日起,美國財政部轄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落實《外國投資風險審查現代化法案》(簡稱「FIRRMA法案」)賦予的擴大權力,今後可以國家安全為由,審查並阻止任何與電訊、半導體和電腦、生物科技等,一共27個行業的產品設計或生產技術相關的股權交易,以防中國企業透過收購美國公司而取得關鍵技術,幾乎已是全方位遏止美國科技輸入中國。

  只是這種視華裔科學家為敵的想法,似乎是本末倒置。過去十多年,之所以有大批美國華裔科學家回流或申領中國資金做研究,主要原因之一是2008年金融海嘯後,美國陷入經濟危機,政府大幅削減主要大學、NIH等的研究經費,不少華裔科學家的研究在當地找不到資金,無法繼續進行,適逢中國致力推動科技發展,大量撥款支持符合國內發展的項目,才能吸引到這些華裔科學家紛紛回國發展或到中國設立研究中心。

  華裔科學家回國後,運用中國的資金、人才資源和低廉成本,成功在研究上取得突破,令一些原本險胎死腹中的研究和技術得以面世,對推動內地科技發展固然功不可沒,但成果廣泛應用,對美國和其他國家都有裨益,特別是一些發展中國家可以較平宜代價,享受到最新科技成果,原本會是多贏局面。沒料如今卻遭刻意打壓,對全球科技發展恐怕是弊多於利。

  這種針對中國科技抬頭而產生的矛盾,一旦滋生便很難徹底消除,不容易找到對策,對一些自小在當地長大,甚至更認同美國人身份的華裔科學家,又或一些願意在當地扎根的旅美華人,勢必造成一次身份危機。他們選擇留守美國的話,很可能長期拿不到政府資助,難以維持研究和團隊;回流中國的話,內地競爭也很激烈,只有最出色的科學家才能獲得資助或入選重點栽培的計劃,而且他們從事的都是前沿科技,研究中心和團隊一直在美國,內地團隊技術未必能趕上,要把整個團隊遷到中國不容易,前路恐怕還是困難重重,唯有希望他們能團結起來、堅強面對。眼下我們已忠告投資組合持中國公司和一眾創業家,必須要自力更生、用心培育人才和提升研發能力,才能在新常態下競爭。

  基金研究計劃作招徠

  反而香港既然有決心發展創新科技,也許可效法內地在金融海嘯後的做法,趁機向這些華裔科學家招手,提供多些優惠和配套,如推出不同科技的基金、研究資助計劃或撥地開設研究中心等,鼓勵他們來港做研究,若能重複內地的成功經驗,並善用大灣區優勢,在大灣區設生產基地,對整體提升香港科技水平和產業化發展將有莫大裨益。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