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羅兵咸永道消費市場行業亞太區、中國內地及香港地區主管合夥人鄭煥然(左)與羅兵咸永道香港網絡安全及私隱服務合夥人顏國定。 大公報記者李潔儀攝
兩地全面通關,市場憧憬旅遊業復甦,提振本港零售業。羅兵咸永道相信,通關效應將在第二季顯現,預期今年全年香港零售額達3950億港元,按年增長13%,惟考慮到內地同樣加快發展內銷市場,本港零售額暫難恢復至疫情前水平。\大公報記者 李潔儀
政府統計處資料顯示,2022年全年零售業銷貨價值臨時估計約3499.3億元,按年下跌0.9%,主要受疫情影響,以及股市和房地產市場在去年大部分時間表現欠佳,在負財富效應影響下,消費者的購買力受拖累。
不過,隨着檢疫要求放寬,配合香港與內地正式通關,本港零售業迎來反彈機會。
羅兵咸永道消費市場行業亞太區、中國內地及香港地區主管合夥人鄭煥然指出,目前所見,來港旅客未算熾熱,相信旅客數目要到今年第二、三季才真正錄得升幅,帶動市場氣氛及整體零售銷售。他預期,今年約有2000萬遊客來港,相等於2018年約6500萬人次高峰時期的三分之一。
奢侈品銷售望增40%
鄭煥然表示,估計今年1月份本港零售額約330億元,雖然不及去年12月的傳統旺季,但相信全年零售額有望增長13%至3950億元。其中,百貨公司和包括珠寶首飾在內的奢侈品行業,預料今年增幅約40%。
被問到香港整體零售銷售額重回高峰的機會,鄭煥然回應指,2019年修例風波重創零售業,影響深遠,雖然實施《國安法》後令情況穩定下來,但零售業界仍需要繼續提升服務質素,以吸引旅客來港消費。
鄭煥然直言,本港零售額要重上2018年約4850億元水平存在一定難度,估計最少需要5年甚至要10年時間。不過他提到,即使香港與內地奢侈品價差持續收窄,惟隨着人民幣持續走強,加上香港沒有銷售稅及關稅限制,相信仍可繼續吸引旅客來港購買奢侈品。
網上銷售增速勢放緩
疫情推動電商市場的發展,數據顯示,2022年網上銷售貨值按年升20.8%至350億元,佔本港整體零售比重由8.1%升至9.9%。不過,鄭煥然認為,隨着防疫限制放寬,消費者重回實體市場,將有機會令網上銷售的增速放緩。
另外,羅兵咸永道香港網絡安全及私隱服務合夥人顏國定表示,零售商或會透過消費者的個人數據與人工智能(AI)算法互相結合,從而影響商品定價、消費者的選擇和搜索結果,因此政府應加強對電商行業的監管,營造公平的競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