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渣打大中華區高級經濟師劉健恆(左)、香港貿易發展局研究總監范婉兒。右圖:香港是上季唯一在「營商信心」及「預期指數」同時錄得增長的大灣區城市。\中通社
渣打銀行與貿發局昨日公布的今年第三季「渣打大灣區營商景氣指數」(GBAI)報告顯示,本港「營商信心」指數上升2.8點至42.5,「預期指數」亦升3點至46.3,是區內唯一雙雙錄得增長的城市。渣打大中華區高級經濟師劉健恆表示,隨着香港近期放寬入境旅客的檢疫措施,預計香港在未來幾個季度將繼續保持復甦的步伐。\大公報記者 蔣去悄 李永青
香港營商環境有好轉,報告顯示,本地「營商信心」指數從第二季度的39.7,上升2.8點至42.5,增幅為11個「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中最大。對此,香港貿易發展局研究總監范婉兒表示,該份報告主要調查時間為7月至9月初,正值香港入境檢疫要求放寬至「3+4」的時期,該結果反映特區政府的措施對市場信心有較好提振作用。
外圍嚴峻 中小企還貸壓力增
出口貿易是香港經濟重要組成部分,對於營商信心亦有幫助。范婉兒認為,內地市場佔本港六成出口額,是香港主要的貿易夥伴,若內地經濟能進一步得到改善,對於香港將是利好因素,有助加強相關行業廠家信心。
然而,范婉兒提醒,儘管內地經濟發展對於香港出口貿易有幫助,但該提振作用將限於較溫和的範疇,主要是受聯儲局的加息政策難以在短期內控制通脹,美國經濟復甦有困難,加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於本月警告,德國、意大利經濟將錄負增長,並在2023年有衰退風險,外圍市場整體而言仍較疲軟所致。
對於香港是第三季唯一在「營商信心」及「預期指數」同時錄得增長的大灣區城市,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史立德向大公報表示,指數結果正常,因為相較其他大灣區城市,香港與世界恢復聯通的步伐相對較快,且近來放寬入境旅客的檢疫措施,令國際經貿及文化交流活動陸續恢復;儘管現時外國入境旅客仍要接受3天醫學監察,但特區政府已向企業和投資者展現出復常的決心,使他們對香港營商前景逐漸回復信心。
史立德指出,旅客何時重返香港,依然是決定香港經濟復甦步伐的一大因素,但這較難預測;此外,外圍環境和經濟前景亦相當複雜,環球經濟衰退、地緣政治不穩正影響香港的貿易前景,來自歐美和內地的新訂單均有下跌,再加上加息,中小企償還貸款的壓力正不斷增加。
人幣兌一攬子貨幣穩定
香港中小企經貿促進會常務副會長黃達勝表示,近期香港放寬防疫限制,對市況有一定幫助,但目前商界仍期望盡快與內地全面無條件通關,才能真正有助香港經濟復甦。
香港中小企發展學會會長劉健華則認為,香港放寬限制後,相關人力資源未能配合,本地旅遊及零售業受惠有限。
至於市場面對人民幣兌美元偏弱的擔憂,劉健恆認為,人民幣兌除美元外,其他一攬子貨幣匯率仍維持穩定,若從資金流動及市場信心上看,人民幣具有較好前景。
至於人民幣匯率何時反彈,劉健恆指出,聯儲局是否維持強硬加息政策則是關鍵,短期內仍言之過早,並表示,若明年初聯儲局將策略從通脹控制轉變為經濟恢復,則包括人民幣在內一攬子貨幣均有反彈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