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尔容夫妻研制的纸塑脸谱裁纸刀。(蒋煌基 摄)
大公网11月4日讯(记者 蒋煌基)日前在福建厦门开幕的第十一届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来自中国台湾云林县的蔡尔容、卜雅菡夫妇展出的台湾纸塑神像,以及结合现代生活方式开发出的书签、裁纸刀、发簪、笔筒等文创商品,古朴生动,吸引了众多参观者流连。蔡尔容说:“我们的手艺来自大陆,我们现在把这频临失传的手艺带回大陆,希望能将这一优秀的传统技艺传承、发扬光大。”
蔡尔容告诉记者,其夫妻二人承袭家传纸糊工艺,从纸糊进化为纸塑,以纸泥为材料,让原本只用薄纸片制作的“纸糊”神像,变成具有筋、肉、骨、皮的“纸塑”神像。
采用古法呈现经典
卜雅菡向记者展示纸塑面具笔筒。(蒋煌基 摄)
面对记者的疑问,卜雅菡向记者揭示了“纸塑”与“纸糊”的不同。“相比使用竹子、木头等材料塑身,再糊上一层纸单做外表的神像,其保存性较为不佳。”卜雅菡说,“纸塑神像,则是以竹纤维纸一层层粘叠而成,触感柔软就像人的肌肤,而且牢靠不易损坏和虫蛀。”
据介绍,纸塑技艺已经失传百余年,其起源于湖南武当山地区,目前大陆还保留一尊明朝纸塑神像,已有三百年历史。“即使有了纸糊手艺基础,我们还是花了5年时间,才摸索出纸塑神像制作程序。”卜雅菡说,他们翻阅了数百本如《礼记》等古籍,经过5年时间才逐渐重现失传的纸塑“脱胎换骨”法。
精雕细琢选料讲究
活灵活现的神明均为纸塑,且“筋、肉、骨、皮”具备。(受访者供图)
蔡尔容说的“脱胎换骨”法,需先把层层竹纤维纸,粘在黏土塑成的素坯上,等待整个坯体阴干成型后,用刀剖开坯体,挖出两块黏土素坯后,再将两块纸坯粘合。“纸塑一定要用天然竹纤维纸与面粉糊浆,因为竹纤维纸具有一定厚度,且防霉防虫,面粉糊浆则可很好地粘合纸坯,比米糊或者化学胶水粘合质量好。”
卜雅菡说,纸塑神像有筋骨皮,内部中空,可将神明的官印等装进去,再用竹纤维纸制成衣服,上漆线雕和金银箔,整尊神像如真人般有四肢和五脏六腑。“就连神像身上的一片铠甲都需要四道工序才能完成。”展台上,以《三国演义》、《西游记》中经典角色为原型制作的立体纸塑书签和拆信刀很受欢迎。蔡尔容介绍,这些书签一位师傅一天只能制作三个。
在选材上,蔡尔容为了呈现完美作品,常常选用高品质材料,如价格比玉还贵的西藏特产金丝棕竹,或是古代镶在四品管帽上的青金石等。
推广纸塑走向海外
卜雅菡说,在不断坚持和努力下,其纸塑作品及融合了巧思的文创产品,获得芬兰、德国等礼品经销商青睐,且夫妻二人四度参加德国柏林国际工艺展以及新加坡等地的展览。
数年前,蔡尔容创作的纸塑面具,更是成功销往意大利威尼斯面具节,成为威尼斯狂欢节的必备道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