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想起制水夢魘\荃葵

時間:2018-06-10 03:15:22來源:大公網

  圖:一九六三年香港市民的「水桶陣」輪水苦況\作者供圖

  日前到位於九龍荔枝角的饒宗頤文化館看《香港百年蛻變》圖片展覽,一幅拍攝於一九六三年香港市民排隊苦候從街喉取水的照片,對比於今年五月杪六月初香港多天以來的奇熱無比,且雨水全無,讓人百感交集。

  一九六三年的香港,一月起每天供水四小時,其後更改為每四天才供水一次,每次四小時,那時期是香港六十年來最嚴重的一次旱災,全港水塘的存水量僅夠全港市民四十三天食用。一九六三年十二月,周恩來總理下令建築東江─深圳供水工程,首期工程於一九六五年三月竣工後,立即開始給香港市民供水,其後供水量逐步增加。供水工程位於東莞市和深圳市境內。一九六五年,新聯影業公司攝製電影《東江之水越山來》,內容講的就是給港供水的故事。筆者也曾往戲院觀看,在座觀眾看到不絕水源流向香港時,不約而同一起熱烈鼓掌。飲水思源,港人久罕逢甘露,銘記周總理的恩德,銘記祖國的及時救助,這一幕,感人至深。

  上述那幀照片,讓筆者憶起制水年代,「水桶陣」排隊取水者中,有人捱不住苦難,插隊打尖,與旁人初則口角繼而動武。其時筆者與八名家人住公共屋邨,雖然幸免於外出輪水,但也要忍受每四天一次每次四小時限水的煎熬。家中準備了像成年人那麼高的大水桶好幾個,其他小水桶呀盆子呀什麼的,能盛水的都用上。供水時,全家總動員,洗衣、煮飯、洗地板……「時間大限」將至,各人好像賽跑手快到終點似的,拚盡最後一口氣衝線取水!時間到了,水龍頭無涓滴了,大家又回復無水時的安靜狀態,每次用所儲的水,都思量再三,務求盡量節約,以免未到下次供水期已把儲水用光。

  筆者少不更事,有一次忘了媽媽的吩咐,做飯時本來應是用一盆水先洗青菜後洗魚的,我倒轉了次序,先洗了髒兮兮的魚,魚是給洗乾淨了,可是,那盆髒水怎能洗青菜呢?不得已再用另一盆水,被媽媽大罵了一頓,深感對不起家人。

  著名歌手許冠傑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創作了一首《制水歌》,歌詞輕鬆節奏明快卻語帶諷刺:「又制水真正係無樂趣,又制水的確係無謂,又制水今晚點沖涼……聽朝早啲起身,搵定水桶半打……」制水的日子,暑熱天有時即使揮汗如雨,筆者也曾試過用濕毛巾揩抹身體當作洗澡。

  近日聽有親友說:「水費好貴」,起初覺得奇怪,水費是政府管收的,比電、煤及交通費都便宜得多。筆者獨居,假如天天在家做飯和洗滌,一季也不過三四十元,若人不在港,好幾天沒用過家中的水,連續三季也不用繳費。原來親友一家,每次用水,例必狂開水龍頭,說是「這才痛快」,如此浪費,水費怎會少呢?

  近日連日乾旱之時,水務署署長說香港水塘仍有足夠儲水量,東江水也照樣來,大家不用擔心無水可用。但他補充一句,節約用水還是有需要的!話猶未了,乾旱過後,緊接着颱風到來,帶來連場暴雨。回首往昔,記取經驗教訓,香港從來是塊福地,然而幸福並不是必然的。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