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重播的《刑事偵緝檔案》,在年輕一輩掀起追看熱潮,年輕人討論區的網民天天一邊追看一邊討論,才讓我驚覺我們以為是重播的劇集,對他們來說是新東西。看着他們估兇手、研究犯罪手法,一時間彷彿帶我回到九十年代那段還未知世間愁的時光。
「車匙?還是姐匙?」看到討論區朋友嘲笑陶大宇飾演的張大勇,用幾乎是中文的發音去稱呼郭可盈飾演的Jessie時,我都不禁發出會心微笑──就在二十三年前的同一個天空,我也跟朋友用同一話題說冷笑話:「他說的不是Jessie,是車匙,開車門的車匙。」這次重看,才發現問題是在第二輯開始才變得嚴重,聽說是因為當年陶大宇爆紅,日拍夜拍,睡眠嚴重不足,說話有懶音。我卻覺得很有生活感,很地道香港人,我們不都是把Alan說成「阿卵」,把Flora讀成「科華」的嗎?但無論如何,廿三年前後,大家都捕捉了同一個細節。
當我一邊重溫劇集,一邊看年輕人的討論,漸漸發現,他們走在一條我也曾走過的路上。好看的地方,他們也覺得好看;突兀的地方,他們同樣覺得突兀,比如主角之一蘇玉華飾演的Gigi,在第二輯突然被車撞死,成為其中一單案件的受害者。為什麼主要角色會死?原來劇集太受歡迎,臨時要添食十集,蘇玉華已經接拍了另一套劇集,沒有檔期,唯有把Gigi賜死。當時的我,跟現在的年輕人一樣,都覺得只要安排一個理由讓她出國,不是更好嗎?反正也鋪了伏線拍第三輯。但這次重溫,卻有另一個體會,看見飾演她丈夫的梁榮忠努力把義仔的傷心演出來,才發現角色和人不一樣,角色需要有經歷才會立體,才會有血有肉。而演員也需要有戲,才可以演。
接下來,有更多例子看到年輕的自己跟現在的年輕人一樣,也看到現在的自己跟當年的不一樣。這就叫成熟了嗎?我不知道。誰敢說現在的自己才是正確的?換個角度,又有誰敢說現在的年輕人二十三年後不會變成現在的自己?
中年回頭望,世代之爭,究竟在忙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