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千秋楷模王羲之《蘭亭敘》\姜舜源 文、圖

時間:2018-06-06 03:15:58來源:大公網

  圖:明文徵明《蘭亭修禊圖》(局部)\故宮博物院藏

  古文物是民族的共同記憶,蘊含着美、感動與信仰。儘管經歷了數千年歲月的流淌,如今的我們在透過媒介與國寶互相凝視時,仍情不自禁地讚嘆它們本身凝聚着的匠心之美與恆久魅力,以及蘊藏着的華夏民族的文化自信。「汲寶齋」自一月三日推出「傳國之寶」系列以來,收穫讀者的熱烈回響,為此,再接再厲,於今期起,刊登「國寶永恆」系列,為讀者解碼四件傳奇古物,在呈現它們登峰造極的藝術表現力之餘,詮釋文物背後一脈相傳的中國精神、中國審美和中國價值。

  在中國古代書法家中,沒有比「書聖」王羲之影響更為廣泛和深遠的。王羲之法帖被後世書家奉為圭臬,不論哪個流派,都把臨習王書作為必修課。至今我國及韓國、日本等中華文化圈,還在不斷推出有關王羲之的法帖。這是因為,漢字形體在兩晉發展至楷書、行書,之後再無根本性變革。生活在東晉時期的王羲之,在楷書、行書及草書等方面,書法藝術成就登峰造極,達到後人無法企及的程度。儘管唐宋等後世書壇名家輩出,但因為漢字形體再未發生革命性變革,在已有楷、行、草等字體的書寫藝術上,始終沒有全面超越王羲之為代表的晉人藝術境界。魏晉是最高典範,王書為千秋楷模。

  《蘭亭敘》(也稱「蘭亭序」、「蘭亭」)是王羲之書法傑作,世稱「天下蘭亭法書第一」(北宋米芾《寶晉英光集》)。世代臨摹《蘭亭》林林總總,最著名的是唐太宗命當時書法名家作臨摹本分賜大臣,在全國弘揚王書;宋代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元代趙孟頫,明代董其昌,都是學王;清代順治、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都是王羲之的忠實擁躉,文人士大夫以王書為清朝正統書風。關於《蘭亭》的繪畫等藝術創作也層出不窮,從唐代畫家賈全、李公麟,到明文徵明、清乾隆帝,根據自己的理解,都創作過《蘭亭修禊圖》;還有唐閻立本《蕭翼賺蘭亭圖》、明張宏《蘭亭圖卷》等等。「蘭亭」成為書畫史上一個重要題材。

  「嚮搨」《蘭亭》,古時照片

  王羲之(三○三至三六一年)所處時代,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由於年代久遠,流傳至今的王書作品,已無一件是王羲之親筆書寫墨跡原件。如今能見到的最早複製品,是唐朝馮承素、褚遂良、虞世南等人的臨摹本。就是晚唐張彥遠(八一五至九○七年)《法書要錄》所記:唐太宗獲得《蘭亭敘》真跡,命起居郎褚遂良、檢校馮承素、韓道政、趙模、諸葛政、湯普澈等,臨摹賞賜王公貴人。現藏故宮博物院唐馮承素摹《蘭亭敘》,是最接近原跡的唐摹本,相當於王羲之真跡原件的照片。

  這件馮摹《蘭亭》卷為紙本,法帖畫心縱二十四點五厘米、橫六十九點九厘米,以楮紙兩幅拼接,紙質光潔精細。前紙文字十三行,行距較鬆;後紙十五行,行距趨緊。反映當初寫作此文過程中,感覺所餘紙張不多,有意收緊空間,以備下文之需。行筆前後左右映帶,攲斜疏密,錯落有致。反映他當時不論為文屏息凝慮,還是作字謀篇布局,都神思泉湧,如錦繡雲霞。馮承素的摹寫,用筆俯仰反覆,筆鋒尖端銳利,時出賊毫、叉筆,既忠實原作,保留原跡勾摹痕跡;又自然生動,發揮自己藝術造詣,為傳世《蘭亭》摹本中最精美者,體現出王羲之書法遒媚多姿、神清骨秀、超逸絕塵的卓越風華。

  本卷前隔水有「唐摹蘭亭」四字標題,引首是清乾隆帝題「晉唐心印」四字。後紙有宋至明二十家題跋、觀款,鈐鑒藏印一百八十餘方。流傳有緒,著錄翔實,最後編入乾隆《石渠寶笈續編》。

  古代沒有照相術,要複製一件書法作品,最逼真傳神的手法是「嚮搨」(宋元以後「搨」、「拓」混用,現代簡化字合併「嚮」為「響」,已失唐人原意)。其基本過程,是將紙或絹等材料覆在真品上進行複製,分直接摹寫和先雙鈎後填實兩種。用前一種方法得到的複製品,稱「摹寫本」,現存虞世南摹《蘭亭》為摹寫本;用後一種方法得到的複製品,稱「雙鈎廓填本」,馮摹《蘭亭敘》就是後一種。摹搨的重要條件是透明。一是需要在暗室中,依靠窗口透進日光進行鈎摹,所得摹本稱為「嚮搨本」;二是為提高複製材料透明度,在原紙上塗了黃蠟,用這種特製的黃蠟紙,覆在真品上進行摹取,形成的摹本稱為「硬黃本」。馮摹《蘭亭敘》就是這樣一件複製品,所以說相當於原作的照片。該摹本為表示與原跡一絲不爽,有意留下鈎摹的痕跡。例如「歲」字,「山」字中心豎筆有意保存雙鈎墨線,而未填實。

  蘭亭風流,敘事抒懷

  王羲之,字逸少,祖籍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王家隨晉朝「衣冠南渡」,移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王羲之享年五十九歲,由於有關史料不詳,致使其生卒之年,有三○三至三六一年、三○七至三六五年、三二一至三七九年三種說法。他的祖父王正為尚書郎,父王曠為淮南太守,伯父王導為司徒。他自幼才華出眾,特別是書法天才卓越,早年曾出任秘書郎、甯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晚年隱居剡縣金庭。後人因此稱他為王右軍。

  「蘭亭」既是建築物即亭子的名字,也是地名。兩漢魏晉國家行政建置,分郡、州、縣、鄉、里、亭等級別。像漢末關羽受封「漢壽(地名)亭侯」,諸葛亮受封「武(地名)鄉侯」。比王羲之稍晚,北魏酈道元(約四七○至五二七年)《水經注》對「蘭亭」地理考證最清晰:「會稽山陰縣,有苦竹里,里有舊城,言句踐封范蠡子之邑也。浙江又東與蘭溪合,湖南(湖之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號曰『蘭亭』,亦曰『蘭上里』,太守王羲之、謝安兄弟,數往造焉。吳郡太守謝勗封蘭亭侯,蓋取此亭以為封號也。太守王廙之,移亭在水中,晉司空何無忌之臨郡也,起亭於山椒,極高盡眺矣。亭宇雖壞,基陛尚存。」蘭亭轄屬於會稽郡、山陰縣、苦竹里,「蘭亭」地方又稱「蘭上里」;此地也確實有座亭子,名叫「蘭亭」,謝安、王羲之多次到此一遊。因為是地理學家,酈道元此段文字提到的人物關係、時序不盡確切。

  王羲之生活的魏晉時代,是一個戰亂紛繁的時代,但文學藝術上卻是「百花齊放」的繁盛期,「江左風華」、「魏晉風骨」令後世心馳神往。王羲之任職會稽內史(相當於如今秘書長)期間,永和九年(三五三年)三月三日,與江南名士謝安、孫綽、李洵、支遁等四十一人,在會稽山陰的蘭亭聚會,行修禊禮。他們開曲水宴的遊戲規則是,列座水邊,「一觴一詠」,即羽觴漂流在誰面前,誰飲酒一觴、詠詩一首。當時他們作的都是五言詩,詩之前,由王羲之執筆作文一篇,「列敘時人,錄其所述」,所以此文應稱「蘭亭敘」。原文本無題目,後世「敘」、「序」通用,今人寫作《蘭亭序》。為尊重作者本意,用「敘」較佳。

  生前「賺」來,死後帶去

  唐太宗兒媳武則天時人何延之《蘭亭記》稱:王羲之當時,揮毫製序,興樂而書,用當時精緻的蠶繭紙和硬毫「鼠鬚筆」,字跡遒媚勁徤,空前絕後。全文二十八行計三百二十四字,有重複的字,都構畫別體,另具神采。其中「之」字最多,有二十多個,但變轉悉異,遂無同者。其時構思下筆,似有神助。及至醒後,他日又重新書寫數十百本,無論如何寫不出當時的感覺。所以右軍亦自珍愛寶重,此書留付子孫,一直在羲之後人手中代代相傳,秘不示人。到唐初傳掌至七代孫智永和尚,羲之第五子王徽之的後代。

  唐太宗作秦王時,就是王羲之超級粉絲。何延之《蘭亭記》記錄了唐太宗派監察御史蕭翼,到王羲之七世孫智永和尚的弟子僧辯才處,將其灌醉酒,設計賺取《蘭亭敘》帖全過程。經學者考證,何延之是武則天長安二年(七○二年),聽辨才弟子玄素口述。其實此事在唐代一直流傳。例如唐太宗稍後李白《魯郡堯祠送竇明府薄華還西京》詩稱:「蘭亭雄筆安足誇」;再後李商隱詩《寄在朝鄭曹獨孤李四同年》:「昔歲陪遊舊跡多,風光今日兩蹉跎。不因醉本蘭亭在,兼忘當年舊永和。」

  晚唐李冗成書於唐宣宗至僖、符元年間(八四六至八七四年)《獨異志》卷中記載:「太宗臨崩(謂)高宗曰:『以《蘭亭》殉吾,孝也。』遂隨梓宮入陵。」唐太宗最大願望是一直把王羲之《蘭亭序》帶在身邊,對兒子即後來唐高宗說:你若是以《蘭亭》隨我殉葬,你就是大孝子。父命難違,繼位的高宗就把《蘭亭》放在父親的棺木梓宮裏,一起葬入唐太宗的昭陵。

  新書典範,盡善盡美

  商前期青銅器上的金文,商後期甲骨卜辭上的甲骨文,是已知早期漢字,但已是非常優美的書法作品。金文、甲骨文、戰國帛書、簡書等,統稱「大篆」。秦朝丞相李斯創造「小篆」,之後兩漢至三國通行隸書;而三國鍾繇、東晉王羲之,是新興楷書、行書的代表書法家。鍾繇時代較早,其書法仍保留許多隸書筆畫;煥然一新而又豐富多彩的,首推王羲之,至今長盛不衰。

  王羲之稍後書法家羊欣(三七○至四四二年)《筆陣圖》記載:王羲之七歲善書,不到十二歲時,發現父親王曠枕頭芯裏藏着前代著作《筆說》,於是竊而讀之。父親問他為什麼偷看藏起來的東西?羲之笑而不答。母親代其解圍說:你是想學習用筆之法。父親以為他年紀尚輕,不能理解先賢心得體會,說等你書藝有成之後,就傳授給你。羲之說,我現在就想學習,若等到完全長成,豈不影響少年時期進步?父親很高興,就悉心傳授,結果不到一個月,書藝大進。當時書法家衛夫人見狀,對太常王策說:此兒一定是掌握了用筆要訣,所以最近書法呈現老練成熟之象。此子將來名氣一定蓋過我!不久人們就「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雲,矯若游龍。」(《世說新語.容止》)

  關於王羲之書法藝術成就,古往今來評論多不勝數。王羲之去世不久,晉安帝司馬德宗評價說:「羲之風骨清舉。」(宋高似孫《史略.晉安帝紀語》)南朝梁武帝蕭衍評道:「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卧鳳閣。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唐太宗李世民親撰《晉書.王羲之傳》結論「制曰」,評論雖較籠統,但非常傳神和經典:「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正。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

  傳世王書臨摹作品較確實的,還有《快雪時晴帖》、《姨母帖》、《初月帖》、《寒切帖》、《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遠宦帖》、《都下帖》、《七月帖》、《大道帖》、《遊目帖》、《行穰帖》、《此事帖》及唐人集字《唐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行書千字文》等,《喪亂帖.二謝帖.得示帖》現藏日本正倉院,《孔侍中帖》現藏日本前田育德會。

  「蘭亭八柱」,立社稷壇

  乾隆皇帝興造圓明園,在「坐石臨流」景區特建「蘭亭」,把唐虞世南、褚遂良、馮承素臨摹《蘭亭》、唐柳公權臨摹《蘭亭詩》、清內府鈎填本柳公權《蘭亭詩》及大臣于敏中對此的補筆、明董其昌臨柳公權所臨《蘭亭詩》、乾隆帝本人臨《董其昌臨柳公權書蘭亭詩》,共八套蘭亭臨摹本,鐫刻在蘭亭的八根石頭楹柱上,稱為「蘭亭八柱」。用上古《河圖》「八柱承天」典故。亭中置蘭亭石碑,正面淺刻唐代畫家賈全《蘭亭修禊圖》;背面刻乾隆三首御製詩,「以永其傳」。另外紫禁城甯壽宮花園禊賞亭、中南海流水音,也都依《蘭亭序》建造流杯亭。

  一八六○年「英法聯軍」侵略北京,野蠻搶劫圓明園文物並縱火燒毀圓明園及北京西郊「三山五園」,蘭亭也在劫難逃。一九一七年,在民國政府內務總長朱啟鈐主持下,在圓明園廢墟上將劫後餘生的「蘭亭八柱」及蘭亭石碑,移置到天安門西側明清社稷壇(今中山公園)內保存。一九七一年,中山公園管理處又利用這八個石柱,建起「蘭亭碑亭」。蘭亭石碑在亭中,周邊就是「蘭亭八柱」刻石。

(作者為中國歷史文化學者、北京市檔案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