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趙令畤的筆記《侯鯖錄》卷第四載:蘇東坡這樣論茶:世上固然不可無茶,茶能除煩去膩,但也暗中損人不少。
我有一個法子可以解除這個毛病:每吃完飯,就用濃茶漱口,油膩馬上去掉,而脾胃還不知道呢。那些夾在牙齒之間的碎肉末,一碰到濃茶就會脫去,剔牙都不用。
當然,如果幾天喝一次茶,也沒什麼大礙。
《大唐新語》記載:右補闕毋炯,博學有著述才。性不飲茶,著《茶飲序》雲:釋滯消壅,一日之利暫佳;瘠氣侵精,終身之累則大。看樣子,蘇東坡不太喜歡茶。
茶自來就有利弊兩說,武則天生性討厭茶,從來不喝。即如蘇軾,也認為弊大於利。中國人喝茶的歷史夠悠久了,從整個茶產業的發展過程看,應該是利大於弊。
認為茶弊的,主要是茶性涼,不宜多喝。特別是有些腸胃不好的人,更加要注意喝茶的節奏,否則,得不償失。
但茶弊者的許多觀點,並不完全能站得住腳。明代,顧元慶在《茶譜》中,引《夢餘錄》的一段話,用來反擊對蘇東坡的「損人不少」:東坡以茶性寒,惟飯後飲濃茶,滌齒而已。然大中三年(公元八四九年),東都(今洛陽)一僧,已一百三十歲,唐宣宗問他:您老人家吃什麼長生藥啊?老僧答:性唯好茶。
茶有多種製作方法,也因各地土壤氣候水質等不同,品性也大有不同,自然不能一概而論。在布衣看來,蘇軾貶茶,只是一時的感覺罷了。《蘇軾詩集》收茶詩七十多首,其中約有一半作於杭州。
宋神宗熙寧六年(一○七三)的一天早晨,蘇軾因身體不適,便去西湖邊跑了一大圈,喝了不少茶,他的《遊諸佛舍,一日飲釅茶七盞,戲書勤師壁》詩這樣寫:示病維摩元不病,在家靈運已忘家。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
看看,蘇軾還是愛茶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