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5月18日,流失美國79年的子彈庫帛書《五行令》和《攻守占》回國。圖為工作人員將文物帛書交由國家文物局方面進行查驗。\新華社
編者按:
5月18日凌晨,北京首都機場航站樓燈火通明,接機的人群內心激動地靜候着,他們在等待,等待歷經79載漂泊後終於重回祖國懷抱的文物─湖南長沙子彈庫帛書。中國駐美大使謝鋒日前在子彈庫帛書返還接收儀式上說:「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因民族弱亂而遠離故土,正隨着民族復興而踏上歸途。」
流失文物回家之旅,見證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更見證國家實力的與日俱增。「屬於中國的,我們就要帶它回家!」《大公報》今起推出《國寶回家路》系列專題,從中國實踐、愛國義舉和國際合作三方面,講述文物回國的故事。
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正隨着民族復興踏上歸途。2025年5月18日凌晨,一架來自美國的航班緩緩降落北京首都機場,迄今為止發現的中國最早帛書─子彈庫帛書《五行令》和《攻守占》,結束79載漂泊回到故土,成為中國主動追索歷史上流失重點文物並取得成功的典型案例,並將於7月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向公眾講述流失海外文物回歸的曲折故事。據國家文物局統計,黨的十八大以來,已有59批次2310件/套流失海外中國文物藝術品回歸祖國。
2024年,中國聯合18個文物原屬國聯合發布《青島建議書》,在流失文物追索返還領域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為國寶回家照亮前路。子彈庫帛書的歸國,就是《青島建議書》理念的成功實踐。有專家向《大公報》表示,當下,中國流失文物回歸進入「快車道」,不斷增強的國家綜合實力,為文物追索工作提供了底氣和保障。\大公報記者 江鑫嫻北京報道
對中國而言,歷史上流失文物是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於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生效前,因戰爭劫掠、盜掘、非法轉讓及走私等不法原因或不道德手段被轉移出中國國境的文物,包括「第二次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和日本侵華戰爭期間劫掠文物,以及西方探險家以欺騙方式掠奪出境的文物等。
據中國文物學會統計,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有超過1000萬件中國文物流失到歐美、日本和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其中國家一、二級文物達100餘萬件。
近年來,中國文物事業逐漸與國際接軌。1989年中國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於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1970年公約),1997年加入國際統一私法協會《關於被盜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約》(1995年公約)。中國還於近日首次當選1970年公約締約國大會主席國。目前,中國政府已同包括美國在內的27個國家簽訂了防止盜竊、盜掘和非法進出境文物的雙邊協議。
攜手「文物流失國」 完善返還機制
第一次通過國際司法訴訟追索走私文物,第一次叫停海外市場流失文物拍賣,第一次促使外國博物館退藏返還被盜文物……在一次又一次的追索返還實踐推動下,流失文物回歸祖國漸成趨勢
中國政府深度參與國際治理,2014年主導制定反映文物流失國訴求的《敦煌宣言》,堅持呼籲歷史流失文物應回歸原屬國,為完善文物返還國際秩序貢獻中國方案。此後,圓明園虎鎣、秦公金飾片、皿方罍器身、曾伯克父青銅器等一大批珍貴文物自歐洲、北美、日本等地歸國。
2024年,中國聯合18個文物原屬國聯合發布《青島建議書》,倡導為保護和返還殖民背景文物制定多元靈活的解決方案,再度在流失文物追索返還領域貢獻中國智慧。國家文物局局長饒權表示,今次美國史密森尼學會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向中方返還帛書《五行令》《攻守占》,就是《青島建議書》以對話與合作推動歷史上流失文物保護與返還理念的成功實踐。
中國還不斷加強文物追索法治體系建設。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對文物追索返還事項進行了較為系統的規定,這是中國第一次以國家立法的方式對文物追索返還事項進行規定。國家文物局、海關、駐外使領館等建立合作機制,對流失文物進行信息搜集、研判、談判,推動跨部門合作,形成推動流失文物回歸合力。
長期從事流失文物追索工作的中國政法大學教授、中國國際私法學會副會長霍政欣向《大公報》表示,文物追索能力取決於國家綜合國力。綜合國力越強大,國家在國際舞台上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就越大,文物追索工作也就更有底氣和保障。
他表示,追索流失文物,不僅是為了更深入地了解本民族的歷史文化,更是向世界宣告中國人民捍衛自身文化尊嚴的決心。「當我們在談判桌上展示出完備的法律體系、尖端的科技手段和堅定的文化立場時,世界不得不尊重這份文明大國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