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發展一日千里。一段時間沒返鄉,家鄉小城就如同做了一次光速整形手術,陌生的高樓大廈,取代了記憶中的平房矮屋。
我已不只一次在家鄉迷路。幾年前獨自搭公車回家,在熟悉的站名下車後卻茫然四顧,回家的路竟找不見了—馬路對面是「某某新城」,馬路這邊是「某某廣場」,我以為我又回到了市中心的商圈。後來打電話給父母,才在他們指導下找到回家的路。說起來是可笑,卻多少也有幾分可悲。
前陣子回去,約朋友午飯,出門打的,報了目的地,司機顯得有些困惑。我突然想起,那個地方早已推倒重建,現在叫另一個名字。果然,報了新名字,司機就迅速規劃出了路線。後來閒聊得知,司機是這幾年才來省城生活的「新移民」,這也難怪,她不知道這座城的過去,但她生活在這座城的現在,展望着這座城的未來。
那個瞬間我意識到,十餘年的漂在某方之後,我成為了「異鄉人」。
我對家鄉這座城的記憶,停留在十餘年前我離開的那個夏天。我記得的是綠樹成蔭,是四季如春,是單車鈴聲陣陣,是行人漫步徐徐。而今回去,是水泥森林,是城中迷路,是車水馬龍笛聲大作,是建築工地電鑽轟鳴。修地鐵、建樓盤,藍色的施工隔板把路面切割得支離破碎,如置身迷宮。它在飛速發展,飛速前行,多了幾條地鐵,多了幾個商圈。
家鄉充滿活力,在不斷追趕錯失的商機,不分白夜。
樓價迅速地攀升。雖然比不上一線城市的癲狂,卻也不似十年前那樣,在城中可以輕鬆買入性價比高的一手樓盤。
「我們約在王府井。」「約在萬達廣場吧。」群裏在討論見面的地方,我卻感覺他們說的是北京,是廣州,不是家鄉。而事實是,曾經熟悉的地名,都被一個個同質化的商業廣場統一冠名。這座城的後來者——新移民也好,新生兒也罷,他們將會有新的重塑過的家鄉記憶。
而我記憶中的家鄉,以及父輩祖輩記憶中的家鄉,已再也回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