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圖:「古埃及文明大展─埃及博物館珍藏」展覽展廳現場。下圖:主禮嘉賓出席「古埃及文明大展─埃及博物館珍藏」展覽開幕典禮。
由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下稱「香港故宮館」)與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聯合主辦的特別展覽「古埃及文明大展─埃及博物館珍藏」(下稱「古埃及文明大展」)將於明日起至2026年8月31日於香港故宮館展廳9舉行。是次展覽為香港歷來規模最大、內容最全面、展期最長的古埃及文物珍藏展覽,將首次展出由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直接借出的250件來自七間埃及博物館的珍貴文物及新近出土的考古發現,包括圖坦卡門在埃及的唯一巨型石像等。\大公報記者 李兆桐(文)何嘉駿(圖)
本次展覽展品來自埃及國家博物館、古爾代蓋博物館、蘇伊士博物館以及薩卡拉考古遺址等,亦有出自香港故宮館以及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館的藏品。通過「法老的國度」「圖坦卡門的世界」「薩卡拉的秘密」「古埃及與世界」四大單元呈現近5000年的古埃及文明發展歷程,並通過文物探索古埃及繁盛時期的政治、文化藝術、生活和宗教信仰。
展覽昨日於香港故宮館舉行開幕典禮。主禮嘉賓包括︰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羅淑佩、埃及旅遊和文物部副部長Yomna El-Bahar、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副特派員花有、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秘書長Mohamed Ismail Khaled、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主席陳智思、埃及駐香港及澳門總領事館總領事Baher Sheweikhi、香港故宮館董事局主席孔令成、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副總裁陳文、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行政總裁馮程淑儀、香港故宮館館長吳志華等。
Yomna El-Bahar在開幕禮上指出,是次展覽「不僅是文明的交匯,更是一次古埃及不朽文化遺產與香港的深刻對話。」先後在上海以及香港展出從埃及借展的珍貴文物,「向世界傳遞一個重要信息:歷史是一座連結彼此的橋樑,而非疆界。」
動畫演示木乃伊製作過程
走進展廳,即可看見多座來自「法老的國度」單元中的法老雕像和石碑。展覽客席總策展人、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顏海英介紹稱,展覽打破了傳統的策展模式,「不是那種方方面面按時間線的介紹,而是用一些重點(來講述歷史)。」如第一單元抓住「神聖王權」的重點,「還有埃及的等級社會、儀式生活等,來喚起大家對古埃及文明和中國文明相似性的共鳴。」
「法老的國度」單元通過展示不同法老的雕像,並介紹不同法老的故事,折射出古埃及神聖王權的發展。帶有各種神明形象的雕像與工藝品能讓人一窺古埃及兼容並包、內涵豐富的多神信仰體系。而彩繪木棺、墓葬紙草、各類飾品等,據顏海英介紹是寄託古埃及人對「永恆來世的渴望」。值得注意的是,香港故宮館在這一單元特別製作多個數字媒體展品,通過動畫演示了解木乃伊的製造過程、古埃及人的生活場景等,是在此前上海「古埃及文明大展」後創作的新內容。
並列展出相近時期中國文物
走進第二單元「圖坦卡門的世界」,觀眾能夠近距離觀察圖坦卡門陵墓出土的多件珍寶。
在第三單元「薩卡拉的秘密」中,有多個在薩卡拉「新鮮出土」裝飾與風格各異的木棺供觀眾參觀。顏海英透露,這些木棺的亡者多為貓神巴斯特的女性信徒,由於集中窖藏,保存完好。「薩卡拉遺址最重要的兩大發現,就是窖藏的彩繪人形木棺和貓木乃伊。」展廳中展出數具貓木乃伊實物。顏海英認為,在埃及歷史後期,其信仰已經進入較為「商業化」的階段,信徒購買木乃伊充當祭品,而富有的信徒還能購買精美的棺槨或雕像安置貓木乃伊。來到最後的「古埃及與世界」單元,則可以看見形態不同的木乃伊面具。據顏海英介紹,在羅馬時期,埃及的喪葬習俗融入了希臘羅馬的文化元素,出現許多古埃及與地中海地區的文化交流產物。展覽亦將來自中國的文物與埃及文物並列展出,呈現兩大文明古國平行發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