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故宮崑曲萃集」揭幕上海藝術節

時間:2025-10-23 05:01:59來源:大公报

  圖:由上海崑劇團和故宮博物院共同出品的《太和正音──故宮崑曲萃集》(第一季)作為第24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開幕演出。

  【大公報訊】記者張帆報道:當紫禁城六百年的宮牆與崑曲六百年的水磨調相遇,會碰撞出怎樣的文明火花?近日,由上海崑劇團(下稱「上崑」)與故宮博物院聯袂打造的《太和正音─故宮崑曲萃集》(第一季),作為第24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開幕演出驚艷亮相,將「沉睡」數百年的清宮戲本從故宮古籍庫中喚醒,以舞台藝術為橋,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煥發光彩。

  故宮文物千千萬,在浩如煙海的文字古籍中,清代宮廷戲曲劇本是一個獨特的門類。故宮博物院藏有中國現存規模最大、體系最完整的宮廷戲曲文獻集群─截至2025年,已發現的清代宮廷戲本達萬餘冊。這些記錄着古人聲色雅韻的典籍,近現代以來從未登上過舞台,始終靜卧於宮牆之內。

  扎根古籍活化文物

  此次故宮與上崑的合作,堪稱兩大國寶級文化瑰寶的「雙向奔赴」。上海市文聯專職副主席、市戲劇家協會主席、上崑團長谷好好向記者透露,雙方緣分始於2019年上崑首次訪故宮,2023年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以「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核心,圍繞學術研究、劇碼創作、文化傳播展開深度協作。歷經五載打磨,團隊從萬餘冊清宮戲本中遴選素材,以「中秋」「重陽」兩大傳統節令為脈絡,創排《江州送酒》《中秋奏凱》《長生殿.重圓》三齣劇碼,讓百年古籍首次走出宮牆、貼近大眾。

  以「修文物」精神對話古人

  「我們是以『在故宮修文物』的工匠精神,追溯崑曲的源頭活水。」谷好好坦言,為讓古老戲本「活」得地道、「傳」得長久,團隊集結了業內頂尖力量:著名導演田沁鑫任總導演,著名編劇羅周執筆整理改編,張銘榮、谷好好、張靜嫻、李小平等崑劇名家擔任藝術指導,周雪華、劉科棟等舞台藝術大咖聯袂打造舞美;故宮博物院更組建文博顧問團隊,為劇碼提供堅實的學術支撐,確保每一處細節都貼合歷史語境。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季三齣劇碼的原本、服裝道具均源自故宮古戲譜,屬近現代首次搬演。田沁鑫將其定義為「復古的美學實踐」:《江州送酒》首塑崑曲舞台上的陶淵明形象,融戲劇性與喜劇性於一體;《中秋奏凱》文武兼備,以熱烈場面傳遞家國情懷;《長生殿.重圓》則再現唐明皇與楊貴妃的經典愛情,完整保留《霓裳羽衣》核心旋律及「羽衣三疊」大場面。在音樂呈現上,樂隊進行了擴編,增強了音樂的層次感與磅礴氣勢,既嚴格遵循崑曲曲牌格律,又在《江州送酒》《中秋奏凱》無原始曲譜的情況下,唱腔作曲根據詞意和四聲腔格規律進行譜曲式作曲,對《長生殿.重圓》經典唱段則力求「守正創新」。

  第24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由文化和旅遊部主辦、上海市政府承辦,自1999年創辦以來,已吸引8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800餘家境外藝術團體、6.6萬餘名藝術家參與,直接覆蓋中外觀眾超8000萬人次,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本屆藝術節秉持「藝術的盛會、人民大眾的節日」宗旨,即日起至11月27日,以「藝享全球」「藝聚百家」「藝通世界」等八大板塊,呈現500餘項、1200餘場演出展覽活動。而《太和正音》的亮相,正是藝術節「活化文化遺產」的生動實踐──目前,上崑與故宮已啟動第一季劇碼打磨,計劃將其打造成「長演不衰」的經典,同時謀劃第二、第三季創作,持續推進崑曲與故宮文物的「活態傳承」。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