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會參加大灣區文學論壇非常高興,首先它使我回想起近半個世紀以來,我跟廣東、香港、澳門的一些詩人、學長們、文友的交往,我非常懷念他們,像歐陽山、陳殘雲、秦牧、黃秋雲、黃慶雲、陳國凱、金庸等一批香港的三聯書店的朋友,我常常回憶起在《澳門日報》一起討論。」著名作家、原文化部部長王蒙在粵港澳大灣區文學高質量發展論壇上作主旨發言,首先回憶了他與大灣區文學的淵源。
文學在政治、經濟、外交,甚至於國防和軍事方面都有着特別重要的意義,而且充滿精神活力。在王蒙看來,大灣區正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地方。「大灣區不但經濟發展,國際性強,學問大,建築也美麗。我希望我們的作品越來越好,而且是可以大交流的,可以各種文體,各種語言都可以。」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江蘇省作協主席畢飛宇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強調,要把廣東的作家放在中國文學版圖尤其是中國當代文學版圖裏看。提及對香港文學的印象,畢飛宇表示,「在我有限的閱讀裏,葛亮等作家把今天的香港文學,尤其是小說推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準。」
中國作協副主席、花城文學院聯席院長麥家在主題演講時提出,每一個寫作者可能就是一個心靈的競技運動員,在為人類的心靈摸高、跳躍、求快、扛重各個方面不斷地把自己內心撐大、照亮。「我們的存在,我們的閱讀,我們的寫作是有意義的,可能意義極其深遠。」
廣西作協主席、廣西民族大學教授東西指出,高速發展的科技與高度暢通的信息正在抹煞各自的特點與個性,而全世界的敘事表達也越來越同質化,經濟強勢正在塑造敘事強勢,一元文明敘事正在擠壓多元文明敘事。因此,如何處理好敘事的多樣性與獨特性,成為每一個寫作者必須面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