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大狀王》集合全港頂尖音樂劇台前幕後班底。
西九文化區及香港話劇團聯合主辦及製作的《大狀王》音樂劇,召集本地音樂劇界台前幕後高手,有心有力,敲鑼打鼓,以刷亮品牌、持續發展為遠大目標,惜去年首度演出時,受疫情困擾取消多場,不少觀眾無緣觀賞,今年重演,再次廣覓知音人,見真章了。\羽 羊
從2019年預演、2022年首度演出,到2023年重演,我幸運地沒有缺席,見證《大狀王》及其團隊,怎樣一路走來,不斷成長──去年首演,製作團隊把預演時某些框架枝節大幅刪掉,又把歌曲改良得更流暢更精彩,最後修成正果,一口氣捧走第31屆「香港舞台劇獎」10個獎座,備受肯定;今年重演,原定筵開14場,錄得首天售罄、一票難求的票房佳績,急急加場,還製作金蜻蜓襟針、T恤、帆布袋、琴譜、精選大碟限量版綠膠等周邊商品,為討劇迷歡心,也見誠意心思。
原班人馬載譽重演
事實上,本地不少劇場演出,往往可一不可再,無論好壞只能曇花一現,觀賞者稀;如能以實體或數碼形式,至少把音樂劇的歌曲記存下來,讓人隨時重聽,肯定是美事。
《大狀王》以古裝公堂戲音樂劇為招徠,本來已有特色,並以廣東四大狀師之一「扭計師爺」方唐鏡的故事,借題發揮,劇情跟《九品芝麻官之白面包青天》等過往以方唐鏡為劇中人物的電影、電視劇作品大相徑庭,故事寫得巧妙,方唐鏡與阿細兩個人一條命、他在下半場繼承阿細本名這個twist,我即使第三次在現場看到,仍然覺得厲害,編劇張飛帆應記一功。
一人一鬼,一惡一善,既是對立,也為表裏,因為天意弄人,注定糾纏一起,說穿了,阿細既是方唐鏡的心魔,也是給他導正良善的天使,作為心鏡,觀照己身,孰正孰邪,誠如其中一首歌曲《一念一宇宙》,全在一念間。
劇中另一弔詭之處,是方唐鏡只須多做一件壞事便會喪命,相反而言,他只要一直好人好事,便能繼續福壽雙全,既然他跟阿細重修舊好,一人一鬼拍住上,從此天下沒有打不贏的官司,豈不皆大歡喜沒戲唱了?直至後來八爺現身,提醒阿細要「有借有還」,昔日讓他留在塵世,就是要他怨鬼索命害死方唐鏡,阿細、方唐鏡到底何去何從,突出了戲劇衝突與張力,也為結局墊好前設。
全劇演員眾多,也唱也演,場景段落一幕接一幕,統統過渡順暢,表現到位,導演方俊杰指揮、調度得宜,又如剛才提到八爺跟阿細對峙一幕,陰陽怪氣,忽升忽降,鬼火飄飄,不必花巧就做出了那種氛圍,十分精彩。
音樂扭轉觀眾情緒
作為音樂劇,《大狀王》的音樂部分,當然是重點。
演員方面,長期活躍於音樂劇演出的鄭君熾,唱得又演得,是次發揮優異,是穩住全劇的錨,他主唱的《撒一場白米》,引吭高歌,觸動人心;劉守正近年愈唱愈優,除了於音樂劇多作嘗試,還在去年的《天下第一樓》挑戰京劇,大展歌喉,未必原汁原味,但誠意可嘉,叫人留下深刻印象,也見其於歌唱上的可塑性;丁彤欣歌藝出眾,與鄭君熾合唱旋律優美的《細雪》,動聽非常,叫人再三回味,然而或者不少歌曲難度頗高,又要兼顧演戲,我看的那晚演出,她的歌唱發揮便略欠穩定;另一音樂劇、音樂演出常客劉榮豐,飾演一開場便跟方唐鏡對簿公堂的何淡如,此角戲分不多但頗為關鍵,劉榮豐於劇中也多以合唱為主,主唱一曲《踏上清源》或叫他的樂迷意猶未盡;劇情使然,宋大媽(文瑞興飾)與阿細演繹的《有陣時》,同樣動人。
曲風多變不拘一格
《大狀王》作曲及音樂總監高世章、作詞岑偉宗已合作廿載,確是音樂劇最佳拍檔,這次再度交出好戲,就是重演也精益求精,譬如把第二首歌《一時無兩》換上《菩提達摩》,活潑之餘,也讓該劇初段早早接連佛學等思想,為故事發展鋪路。全劇歌曲,流行抒情、百老匯風格、民謠、搖滾等不同曲風,此起彼落,不拘一格,我特別喜歡摻進佛教音樂元素的《撒一場白米》和《踏上清源》,前者結合《心經》的梵文頌唱,後者也梵音裊裊,風格獨特,配合情節畫面,叫人耳目一新,是粵語音樂劇中少有的嘗試。
《大狀王》能否成為本地原創粵語音樂劇經典,有待時間驗證,而且《大狀王》是有一定門檻,譬如岑偉宗那些結合書面語、粵語、古文的歌詞,句句字字,可堪咀嚼玩味,的確需要花更多時間消化和賞析。
不過,儘管未必做到雅俗共賞,但若能成功以此樹立某種標準,先讓大眾走進劇場,繼而提升審美要求,不也是一大收穫?
無論如何,作為近年本地音樂劇焦點,《大狀王》這個品牌已經建立好了,觀乎走勢,似乎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也期望能帶動本地原創粵語音樂劇,一起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