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香港弦樂團創辦人兼藝術總監姚珏(左起)、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許欽松、香港各界文化促進會執行主席馬浩文昨日出席「文化傳承 交流互鑒」論壇。\大公報記者林少權攝
昨日(11月24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辦的「領航『9+2』.第四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論壇暨頒獎典禮」的分會場上,一眾嘉賓聚首一堂、集思廣益,以「文化傳承 交流互鑒」為題進行圓桌論壇,共同探討如何融入大灣區發展以及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在立足香港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分論壇現場,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許欽松、香港各界文化促進會執行主席馬浩文、香港弦樂團創辦人兼藝術總監姚珏展開熱烈討論,他們認為灣區發展一定要做到優勢互補,增強文化交流,傳承博大精深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更要守正創新。\大公報記者 劉毅
談及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馬浩文亦有同感,他認為有很多方面都需要學習。特別是,如今國家「十四五」規劃支持香港建設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更需要秉持包容,令世界各地都能了解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善用科技 突破界限展新作
大灣區文化同屬嶺南文化圈,講者發言時既分析了彼此的優勢,也談到了融合的重要性。
許欽松十分看好大灣區的發展,指出大灣區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也是傳播的高地,擁有很好的創新優勢和技術優勢。比如去年在深圳舉辦的「2022港澳視覺藝術雙年展」,就是以「藝術與科技」為主題,貼合大灣區主題,體現了文化藝術與科技的融合創新。
因此,許欽松認為,未來的大灣區文藝發展,不只局限以傳統和平面方式展示藝術作品,而是充分利用科技的力量,擴大影響,走向世界。馬浩文樂見目前大灣區文化藝術交流活動愈來愈頻繁,他提及前不久在香港中央圖書館開幕的「百年嬗變」穗.港雙城百年光影看變遷攝影展時表示,展覽展出大灣區攝影師鏡頭下的廣州、香港建築變化,主題清晰,十分有意義,「大灣區藝術家做同一件事,在交流過程中,能碰撞出不少思想火花,也有助拓展推廣的廣度。」
姚珏表示,大灣區發展,作品尤為重要。「如何將香港優秀文化,創作出更多優秀作品,走向世界?我們時常通過弦樂展示嶺南文化,為的就是體現中西文化交流,繼而再走向世界。」至於年輕人如何在大灣區謀求發展?她表示,「大灣區是一家人,完全可以優勢互補。文化離不開交流和體會,香港演出場地有限,但如果擴展至整個大灣區,一個周末就可以舉行四場音樂會,這對香港青少年藝術家都會很有幫助,同理,香港的音樂教育很有底蘊,也可推廣至灣區。」
結合潮流 傳統文化煥新顏
中國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傳承的同時,更不能忽略創新。
許欽松指出文化創新的重要性,他以不久前劉德華舉辦藝術空間展覽為例,稱讚對方聯合幾位藝術家共同辦展,是利用自己的社會影響力,策劃有意義的項目,是拋開固有理念,具創新力。姚珏也表示,「創新的同時也要堅持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蘊。」
許欽松更呼籲香港年輕人多去內地走走看看,只有真正親身了解祖先留下的中華傳統文化,才能令自己的思想不至於被固有框架所限制。
如何能增進了解,令世界各地的人都能了解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姚珏以親身經歷分享其見解。日前,她帶領樂團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舉行巡迴演出,她形容現場不少外國觀眾聽了美妙的音樂,都很想到香港看一看,也更加喜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文化傳遞十分重要,音樂促使人與人之間的心靈溝通。」姚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