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嚴觀發(前中)指揮大型粵曲清唱劇《張羽煑海》,演畢率領全體樂隊及合唱團謝幕。
「新青曲藝慶金禧」嚴觀發粵曲作品演唱會,於十月四日、五日一連兩天在尖沙咀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舉行。這是本港粵曲粵樂界一件值得高興和重視的盛事。\葉中敏
作為一個業餘性質的文化藝術團體,在本港這樣一個高度商業化的社會,長期沒有得到什麼官方資助而能夠生存半個世紀,且不斷發展壯大,絕對不是一件易事。主其事的粵藝大師嚴觀發,對此當然有深刻的感受。
首開大型粵曲演唱會先河
嚴觀發早年在本港學界音樂節嶄露頭角,連獲多屆中樂獨奏、合奏冠軍,為六十年代被孤立的「左派」學校在學界活動中打出一片天,其後便成立新青音樂社,成員主要為香島中學、勞校及一些工會的師生校友,其後改名為新青曲藝社,粵曲粵樂並重,經常在節慶日子中演出,並到電台播音,在當時的曲藝界中以一種清新、有朝氣的良好形象而廣受注目,不少粵曲粵藝愛好者以至專業演員、唱家也慕名而至,找嚴觀發及「新青」合作。在全盛時期,「新青」學員逾百,嚴觀發採取大班教學、小班進修、個人輔導等不同方法,推廣粵曲粵樂。而他個人也曾於一九七七年加入全職業化的香港中樂團,擔任弓弦組組長,演出不輟,其間與名家葉紹德合作,創作由大型中樂團伴奏的粵曲作品《白蛇傳之斷橋》,由李寶瑩與羅家英主唱,首開大型粵曲演唱會先河,其後類似創作還有《竇娥冤》及《草橋驚夢》等,均轟動一時,傳唱至今。
當年,粵曲粵樂曾是港人社會中一項主流文化,活動遍及各個不同階層,自官商名流、文人雅士以至工會社團,都有不同形式的曲藝聚唱,富戶人家玩的是「私家局」,在家中開唱,僱請專業的「頭架」及掌板師傅伴奏,只邀請少數友人參與,唱畢晚飯宵夜直落,一個晚上要花費三數千元,這在當時不是一個小數目。嚴觀發還記得,六十年代他還只是初出茅廬,當年的子喉名唱家嚴淑芳常在家設唱局,多次邀他參加,而且每次都指定他獨奏一首二胡曲,對這位後輩十分欣賞。
當年還有港澳知名人士何賢的夫人陳瓊,也是著名唱家,她家中的唱局人才濟濟,而且慷慨招待,但卻有一規矩,就是來者必須具有相當的演唱水準,如果唱得荒腔走板、五音不全,那就對不起,下次請別再來了。
嚴觀發還記得,七八十年代,全港的粵曲粵樂社多達四百餘家,可說日日弦歌不絕,晚晚琴韻飛揚,成了港人社會一大特色,為內地及其他華人聚居社會所艷羨。而在當年其他文娛康樂活動還未流行之際,這種本土粵曲粵樂文化,成了深受民眾喜愛和團結社會各階層的一股穩定力量,對社會和文化、經濟各方面的發展都是有貢獻的。
全部曲目選自嚴觀發作品
嚴觀發自當年學界冠軍到今天成為曲藝大師,一直屹立於研究創新和推廣粵曲粵樂的崗位上,五十年不變,堅持創作和演出、教學,每年為學生舉行演唱會,這種為藝術、為事業而奉獻的精神是令人欽佩和值得表揚的。
「新青」五十周年金禧演唱會,一如既往,陣容鼎盛,除一眾資深學員登台演唱外,還得到名伶龍貫天、鄧美玲、麥玉清、阮德民、林穎施、王志良、梁燕飛等助陣,而兩晚演唱會的曲目全部都是嚴觀發的作品,包括《龍女牧羊》、《魂會山神廟》、《沈園絕唱》及《新霸王別姬》等,由嚴觀發任音樂領導及指揮,近三十人的大樂隊伴奏,盛況一時無兩。
對本港曲藝界的發展前景,嚴觀發寄予厚望。他說,由於租金昂貴、流行文化影響等種種原因,曲藝社數目已有所減少,目前仍較活躍的相信只剩下近百家,而且活動方式也有改變,學員不再是固定屬於一個團體,而是以「買唱」的方式分散活動,即每次由不同人士組合而成進行演唱,而且「唱而優則演」,學員已不再滿足於僅是「清唱」,而是要粉墨登場,演出一些折子戲或片段,過足「戲癮」,當然水準有待提高,但熱情可以不減。嚴觀發最後還指出,目前特區政府倡言要推動文化交流,要把香港建成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還要推動愛國文化歷史教育,那麼,傳統粵曲粵樂及曲藝社活動應該得到重視,包括給予必要的資助及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