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張家振新書《我的電影人生:香港、荷里活、北京》。
香港電影曾經滋養無數優秀的電影人,既包括梁朝偉這樣剛剛獲得威尼斯影展終身成就獎的影視巨星,更包括無數台前幕後默默付出的工作者。作為香港電影黃金年代裏走出的金牌製片人,張家振日前帶着新書《我的電影人生:香港、荷里活、北京》回到香港,接受大公報記者專訪,他從吳宇森,聊到梁朝偉,再講到如今內地的年輕電影人,將自己的光影人生抽絲剝繭,呈現出一位全球化時代的香港影人,與電影、時代、行業一路同行的情緣。\大公報記者 徐小惠
作為業界知名的製片人,張家振有記錄日程、保留各種合同和資料的習慣,這當然出於他身為製片人的嚴謹,如今又成為他陪伴電影一路走來的註腳。「從1992年開始,至今我已經記了幾十本,每天幾點鐘約了誰談什麼,我都記下來。後來我搬家的時候曾經考慮過要不要把它們扔掉,考慮了很久,結果還是留了下來。」如今他尋着這些紀錄,從香港、荷里活、北京三地,鋪排自己人生的電影版圖。「這本書我寫了大概三個月,很快。」他說,「因為都是我經歷過的東西,不用去憑空想。」
與吳宇森合作無間
張家振性格並不張揚,也不曾特意打造過自己「金牌製片人」的形象,「我不喜歡很高調去宣傳自己,我不是那種人,最好別注意我。」但他擔任製片的電影一部部拿出來都是鼎鼎大名、分量十足:《縱橫四海》、《辣手神探》、《奪面雙雄》、《職業特工隊2》、《天堂口》、《赤壁》、《賽德克巴萊》、《太平輪》、《繡春刀》、《西小河的夏天》……提到張家振,總是很難繞過吳宇森的名字,從上面的一串電影名字,便能看出二人曾經多麼合作無間。從香港去到荷里活,再從荷里活去到內地,張家振電影版圖每一次大動作遷移,似乎都與吳宇森有關。
「當初之所以從香港去到荷里活,是因為那個時候我跟吳宇森合作,當時吳宇森拍警匪片拍到有些瓶頸了,我覺得他的能力不止於此,剛好有一個客戶、有一個機會,我問他你願不願意,他說非常想,我就抓住這個機會了。」
去到荷里活,果然某種程度上幫助吳宇森突破事業上的瓶頸,他們拍出了《奪面雙雄》這樣的經典作品,又拍了《職業特工隊2》這樣世界矚目的大製作商業片。「但他畢竟是一個香港導演。」張家振說,隨着事業水漲船高,在荷里活打拚的吳宇森又來到新的瓶頸期,「他到荷里活也到了一個階段,要麼你變成一個美國人,好像李安那樣子拍美國電影;但他也不是,他還是在網上看電視,看中央電視台,他並沒有真的融入到美國社會裏。」張家振提到,「那個時候很多導演,比如張藝謀、陳凱歌,他們都拍了一些電影,拿了一些獎。我覺得當時他(吳宇森)是希望回中國拍戲。」
感激梁朝偉救場《赤壁》
來到內地,張家振面臨首個重大的項目便是電影《赤壁》,談及赤壁,他提到一個重要的人物,梁朝偉。「我們一開始定的演員突然不演了,需要再找一個有分量的、具有海外影響力的男一號,但是沒有(找到合適的人),除了梁朝偉。」張家振提到,當時《赤壁》已經在前期投入了幾千萬人民幣的資金,場地搭了起來,機也開了,如果梁朝偉沒有回來救場,電影恐怕難以為繼。新書中,張家振着重表達了對梁朝偉的謝意,同時他還提到另一位近來風生水起的華人演員,楊紫瓊,當初楊紫瓊在接拍《卧虎藏龍》前,是受張家振引薦得以認識李安,如今張家振新書出版,楊紫瓊亦錄製視頻致賀,「她人很好,他知道我出這本書,她不會看中文,還是幫我錄了一段,來恭喜我。」張家振說:「她(楊紫瓊)是唯一一個,我以前曾經幫助過她,她也承認了的演員。」
張家振與吳宇森合作的最後一部電影是《太平輪》,但這部電影的合作經歷並不愉快。
張家振提到,《太平輪》拍攝期間超支嚴重,「有些戲我覺得不應當拍,因為本來那個劇本是挺好的,廣電局的人跟我說是他們看了那一年中那麼多的劇本裏最好的。為什麼好的劇本每天要改,不睡覺得去改劇本,把它改了,我就不明白。」張家振稱自己在《太平輪》拍攝期間非常痛苦,「導演當我是『仇人』,因為我是唯一一個跟他講真話的人。」
自此之後,張家振便開始和內地的年輕導演合作,扶持、幫助其成長。有人看完張家振的書後,形容他「一生就是為他人做嫁衣裳」,「我說我從來沒有這樣去想。因為每一個人的崗位不一樣,一個戲絕對不是只有一個導演能完成的。所以我覺得如果我寫這本書能夠令到其他的製片,也把他們經驗講出來寫出來,也是挺好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