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居港逾20年 以中西文化交流為己任

時間:2023-03-25 04:24:45來源:大公报

  圖:香港中樂團藝術總監閻惠昌。

  身為香港中樂團的藝術總監,曾在北京、上海、台灣、新加坡等多地生活和工作的閻惠昌,在香港一呆就是20多年,領略這座中西文化交匯城市的魅力。如今,香港建設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閻惠昌覺得,香港中樂團在其中扮演着極其重要的角色,肩負着推動中西文化交流的責任,在政策優勢的助力下應發揮更大的作用。\大公報記者 顏琨(文、圖)

  香港中樂團自1977年成立伊始,就已經成為香港與內地文化交流的紐帶。據閻惠昌回憶,他初次在北京欣賞香港中樂團的表演是在1987年,彼時他是中央民族樂團的首席指揮。他表示,「那時的香港並未回歸祖國,香港中樂團用中樂的方式將香港的華人群體與傳統文化相連。那是香港中樂團第一次回到內地參加首屆中國藝術節。相比內地樂團的曲目,香港中樂團的作品題材廣泛,充分發揮藝團的藝術特色。」

  深受海外觀眾青睞

  2008年,香港中樂團又一次來到北京,受邀在國家大劇院完成開幕演出。此時,閻惠昌已經成為香港中樂團的藝術總監,並帶團參加演出超過10年。「這一次的經歷令我印象深刻,我們準備的兩套音樂會引起了很大的轟動。我們還設置了與觀眾互動的部分,讓觀眾在中場休息時票選下半場演出的曲目、給觀眾派發撥浪鼓與樂團一起完成最後的演奏,這些在內地都是新的概念。」

  隨着香港明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定位,閻惠昌覺得香港中樂團在文化交流方面有着更大的責任。在閻惠昌的印象中,香港中樂團在世界各地的演出總是深受當地的歡迎。「每次前往歐洲演出時,與觀眾簽名的時候都是長長的隊伍,觀眾總是在問樂團什麼時候會再來演出。」

  冀藝術家善用政策

  在他看來,香港中樂團深受海外觀眾青睞的原因在於樂團邀請的作曲家深受中西方文化的薰陶。「作曲家大多經過西方音樂體系的教學,而他們本身帶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基因。因此,作曲家在創作過程中將傳統文化和西方作曲技術重新組合,呈現出外國觀眾容易接受卻又十分新鮮的作品。」

  在閻惠昌看來,明確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定位後,香港藝術家承擔着傳承國家文化發展的責任。更重要的是,藝術家可以善用利好政策,將中華文化推向世界。「我曾經在2014年至2016年期間,前往歐洲進行巡迴講學,向歐洲音樂學院講解中國民族樂團的優秀作品。我希望這樣的活動在未來能夠得到深化,相信配合國家政策,我們會有更多的資源做出更好的效果。」

  隨着國家藝術基金落地香港,香港中樂團也憑藉《蒼龍引》項目入選去年國家藝術基金的資助項目名單。閻惠昌表示,「申請國家藝術基金的推廣項目,可以將香港中樂團多年以來做過的優秀作品,通過國家平台推廣至內地和國際舞台。」

  香港中樂團行政總監錢敏華亦補充道,「(特區政府)文旅局亦推出相關申請項目,讓曾經入選過國家藝術基金的團隊可以再申請相關經費。我們也會考慮再次申請,未來期待着可以將國家藝術基金的項目再帶到內地,延續對藝術的推廣。」

  難忘中西樂交替指揮

  在成為香港中樂團藝術總監之前,閻惠昌已有豐富的指揮經驗,曾在音樂會的上下半場中指揮兩個完全不同種類的樂團。回憶這段往事,閻惠昌表示,「1991年,我在北京音樂廳的一場音樂會中,上半場指揮愛樂民族樂團,下半場指揮愛樂交響樂團,是非常有意思的經歷。」

  綵排過程中,閻惠昌意識到,樂團之間的差異體現在樂器、文化和追求的美感。「當我指揮完交響樂後,再與民樂團排練時,就會出現手法、語言上的錯位。

  從技術上看,西洋樂器的聲音是線性的,而中樂的聲音呈點狀,但更重要的是文化概念的差異。從整體音色、音樂結構到高潮布局,中西方的音樂作品在美學觀念上有很大的差異。」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